“文若,你说先祖托梦让我注意明年有蝗灾降世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
荀彧听到曹操这番话,也是陷入了深思,不是荀彧不信鬼神之说,而是这件事情太蹊跷了。
之前说什么神人入梦也都是指点迷津,怎么现在还有灾害预警啊。
但是曹操这么说了,荀彧也不得不相信。
“明公,蝗灾发生前往往伴随着异象。可如今距离春播还有时日,吾等也无法关注,不知明公之先祖是否有给出良策?”
曹操一捋胡须,“那是自然,百姓多信奉蝗灾乃是天道惩罚,但是先祖告诉某那纯粹是胡言!”
“蝗虫在冬季多为卵状藏于地下,只要派遣军士前去翻土查看即可证实!”
曹操昨天在张山将功劳全部推给他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而之前他在济南国任国相的时候就曾捣毁城阳景王刘章的祠堂,因为其祭神迎神活动过于奢侈。
现在他想复刻这件事情,破除百姓对于蝗灾的惧怕,再不济也能让百姓认为他曹操比蝗灾灾神还厉害。
荀彧在听到曹操给出了解决方案后 ,便同意立刻安排人手查探。
如果真的如曹操所说一般,那他们这个冬天可有的忙了。
不过好在新迁入了40多万百姓来的时候都有秋收留下的粮食和他们二次发放的粮食,至于要按部就班让地方军队帮助建设房屋就可以了。
在荀彧的操作和宣传下,曹操本人和手下军队的口碑那是直线飙升,甚至就连军纪最差的青州军现在都变成正义之师了。
可能是尝到了百姓拥戴的荣誉感,现在青州兵都快成道德模范了。
只要村子里上报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那是都抢着去干。
荀彧还能想到,如果曹操所说的这件事情是真的,并且真的被曹操完美解决,那兖州治下百姓将会把曹操奉为神明。
张山坐在旁边,越听越想打瞌睡。
两个人的聊天让他想起了前世的语文课堂,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起来就听不明白了。
果然这个社会还是太复杂了。
曹操最终将张山昨天给出的办法全都换了一种说法跟荀彧讲了一遍,荀彧听后也是大为震撼。
原来蝗灾可以通过这么多种方式遏制,而不是只能等泛滥后再组织人捕捉。
“明公有神人相助,大业必成!”荀彧对着曹操深施一礼,看来他的选择没有错,明公就是上天派来挽救大汉的!
这让曹操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是内心真的是爽极了,暗暗想着下次要和张山多打听些东西,哪怕只是用来装逼也是好的啊。
荀彧那崇拜的眼神,极大满足了曹操的虚荣心。
随后三人又谈论了些相关事宜,张山在这方面凭借着大学男生寝室聊天的水平还是可以发表一些意见的。
尤其是在安置百姓这个议题上,张山可是有着古代最为先进的解决方案—以工代赈。
不过在张山说出后,曹操和荀彧都在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就好像老师看一个平时考试不及格却在某次考试突然得了满分的学生一样。
荀彧首先一拱手,“明公,怀岳此计甚妙,能否请人拿来笔墨,荀某想要记下来回去细细思量。”
曹操立即招呼人拿来素绢和笔墨,并亲自为荀彧研墨,张山则是又把以工代赈复述了一遍。
简单来说就是官方出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让受赈济的百姓作为工人从而发放报酬。
其实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有提出相关的想法。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能够节省支出和平稳物价,同时也能稳定治安,以免流民活不下去成为强寇。
而兖州地处黄河南岸,有大量的水利工程需要建设,还可以组织百姓修建官道。
曹操都不由陷入了一种美好的幻想。
最后还是荀彧打断了曹操的美梦,“明公,虽然治理蝗灾和真的发生的灾后工作已经有对策,但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府库中钱财不足了。”
曹操有些没回过神,自已老爹不是刚给了半数家产,怎么会这么快就没钱了。
荀彧有些无奈,“明公,此次出征徐州阵亡将士的抚恤需要按时发放。”
“新来百姓的住所明公放榜宣布官府补贴半数,还有要储备明年借给百姓的农具。”
“军队那边多出了三千多匹马,每个月光粮食也是一大开销。”
眼见荀彧还想往下说,曹操赶紧制止住了,他怕荀彧再说下去自已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