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是主流产品的定价,销量肯定不能与蓝牙耳机比,但也不算少。
一款一千多的耳机,如果卖的好,一年能卖出上万条,同样需要招聘不少的生产线、质检、返修客服,前期投入也很高。
而几千上万区间超高端产品,一年可能就卖几百条甚至更少,走的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路子,一个十多人的工作室,刚好应付得过来。
如果白愁只做几千上万的超高端产品,他们再随便招募几个凑数打下手的人就能应付得过来。
但白愁偏偏就设置了一条,终端售价卡在大众领域最高那一档位的产品线,这就意味着他们前期需要更多的投入成本。
“只做超高端还是太保守了,赚不到什么钱的,想发展起来还是得瞄准大众领域,我的企划是先把超高端做起来,把品牌形象做好,让大家一听到我们品牌的名字就联想到顶级、旗舰、好听这些词汇。
然后用在高端产品建立起来的形象,从上往下劈,逐步向大众价格区间的有线耳机乃至TWS耳机进军……”
白愁大致讲述了一下自己的发展企划。
三个核心团队都微微颔首,对白愁的长期发展路线表示认同,从上往下,这在耳机领域是相当王道的一种发展路线。
至于他们能不能设计出真正好听的耳机,这一个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他们设计出的耳机没有难听到惨绝人寰的程度,那它就是最好听的。
Bro,不会真有人认为beats的耳机很好听吧?
在绝大多数音频爱好者看来,beats的调音就是一坨屎。在绝大多数非索尼孝子的音频器材爱好者看来,索尼最近几年所有产品的调音同样是一坨屎。
Beats能爆火,纯粹就是被NBA、世界杯、奥运会一众运动明星带火的。它不是耳机,而是时尚潮流单品。索尼耳机、播放器一坨屎还能卖的好,是因为索尼是老牌厂家,以前也做出来过很厉害的产品,培养出了大量的索尼孝子。
声音好不好听,就和汽车的豪华感一样,它是非常主观的一个东西,所以没必要在这方面纠结太多,最重要的是宣传与营销。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你值多少就能卖多少钱。
做好宣传与营销,讲好属于品牌的故事,一辆原本只能卖到几万、十来万的1.5T国产车,可以轻松对标百年豪门梅赛德斯奔驰卖到几十万、上百万。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
“想把顶级、奢侈、高端、天籁的品牌形象建立起来,我们的营销成本会很高。”市场营销不着痕迹地瞥向白愁,老板你的钱够吗?
“以后不好说,至少在前期,我的钱还算够用。在公司发展前景符合预期的前提下,我每年能拿出至少两三千万投入到市场营销里去。”
研发器材几十万,市场营销投入上千万。可以,这很Hifi。
市场营销悚然一惊:“那倒也不用这么多,目前来说,前期最多一百万的营销成本就足够了。”
定好大致的产品线,聊了聊公司的远大前景画大饼,白愁又和核心团队热火朝天地核算各种成本,计算各种数据。
入门级的耳机,单动圈单动铁复合发声单元加起来,单个成本在10~20块之间,开模费用几万块,耳机线每条十多块,包装+定制耳机包100块……
核算好入门级产品的单个物料成品,然后再加上研发成本(人工、器材)、税率、房租水电、返修维护预算……最后一计算,单副耳机耳机不计宣发的总成本是三百多块。
三百多不计宣发成本,把宣发力度与投入都砸上去,终端售价定在1799非常合理。
金孝周怎么听怎么不对味,发声单元+耳机线总共才几十块,然后包装+耳机包一百块,终端售价1799你们到底在做什么?
核算完入门产品,几人又继续核算旗舰级、参考级产品的整体成本……
这方面的内容,几人大概聊了一个小时不到,耳机就那么一回事,各个耳机品牌用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发声单元,无非看谁怎么调教怎么宣传。
绝大多数时间,几人都在聊宣传与推广的事情。
首先,常规宣传与推广计划,都要建立盈利线之上,除非宣传效果好到不可思议,能把公司提前推破圈。
互联网公司可以炒作概念前期赔钱赚吆喝,Hifi耳机不行,盘子太小撑不起来概念,除非正式进军蓝牙耳机领域。
在常规宣传之外,是非常规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