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局势,果然和文优先生猜测的一模一样...一群人到了这一步,都还在互相争斗,牵制...”
河东郡安邑县,郡守府邸之中。 作为暂代河东一切事务的戏志才看着面前的中年儒士满脸都是温和的笑容。 甚至就连他的态度,都是格外的亲善柔和,仿佛声音都不敢太大一样。 这名中年儒士也就是戏志才从无数关中流民之中生生给挖出来的大能,当年董卓的心腹之人,李儒。 这天下人或许已经找不到李儒的什么记载了,但没人会怀疑他的才华。 只因为李儒最著名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替董卓鸠杀了曾经的陛下。 另一件事则是李傕攻入长安之后立刻就请当今的陛下封赏李儒。 虽然最后这件事情没能成功,不过李儒的地位也算是表明了。 至于他们两个人如何相遇...这倒也是运气了。 自从李儒进入河东之后开始还是比较紧张的。 但等到李儒发现了刘备进入兖州,而河东的所有精力都在关中之后,也难免放松了下来。 毕竟在河东的生活也算是轻松了。 刘备治理河东,算不上什么政通人和,甚至因为要养育不少兵马,还要接纳流民。 对于百姓们的税赋也好,亦或者是对于他们的治理,也算是比较严苛的那种。 但在这个乱世之中,保证他们的安全,并且可以让他们相对公平一些。 不至于让他们被人随便的欺压折辱,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李儒在河东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烦心,所以心情放松之下,精神也松弛了不少。 这段时间,李儒和很多从关中逃难到这里的士子一样,无聊的时候就会停留在河东石经的左右。 也就是蔡琰所在的蔡邸周围。 刘备早就已经下令,让河东各家协助蔡琰重整蔡公当年的收藏。 这段时间蔡琰可以随意调用河东各个家族的大部分藏书,同时也在不断的默写当年他父亲的家藏。 然后会有人将蔡琰所默出来的所有东西,全部都雕刻在石碑之上,然后摆放在蔡邸的周围。 路过此地的所有人,不管是谁都可以随意驻足停留研读。 蔡邕当年的收藏之多,那是以大汉的皇室典藏作为基础的。 而蔡琰的记性...那也是好得有些让人咋舌的。 据说现在为蔡琰和刘备雕刻石碑的匠人随口都能说上两句典籍名言了。 河东的文事也慢慢变得昌盛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关中逃难而来的那些士子自然是经常会在蔡琰府邸周围流连忘返。 偶尔蔡琰外出,还能得到一片欢呼,让蔡琰终于找回了当年在自己父亲身边的那种感觉。 从蔡邸阁楼之上发出来的琴声,也成为了河东的一处趣闻。 李儒孤单一人,无亲无故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平日里由河东府衙发放粮食,还因为自己展露了一些学识,所以不需要和寻常流民百姓一样做什么繁重的徭役。 反而是河东的府衙中做些刀笔吏的小事,还能够得到不少好处。 无需承担繁重的杂务,甚至还将分润给自己的农田直接租给了其他的百姓。 闲来无事了,就会跑到蔡邸周围听听蔡琰弹琴,看一看蔡琰默写出来的那些典籍。 偶尔还会和周围的士子们讨论一下其中的事情。 时间长了,李儒还真有一种当年跟着先生读书的些许感觉了。 同样,戏志才也同样盯在这里呢。 当初之所以顺着刘备弄出来这么一个地方,说白了这就是戏志才下的鱼饵。 专门给士子找到了一个有些诱惑力,还能够互相聚集的地方。 等到他们聚集到一起了,自己也就可以从中选择出是否有可用之人了。 然后再让人去征辟对方,简单,有效! 所以戏志才无论多么繁忙,每日都会抽出一个多时辰的时间穿着寻常的儒袍去蔡邸转转,互相谈论一番,看看有没有可用之人。 而李儒...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戏志才发现了。 最开始的时候,双方装得都是有模有样的。 可长达半个月的时间,无论戏志才说些什么,对方都能够和自己说上那么一会儿。 而且说得....颇有章法!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都是如此。 而且戏志才由浅入深,从经学到治理地方,甚至到兵法韬略,他都能说上一段。 有时候说的开心了,还能说出来两句让戏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