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德林达依府,朱江一行前往苏门答腊考察。?白!马¨书/院^ ′庚′鑫~醉.全^
一路上,朱江和玉罕受到当地居民的顶礼膜拜,很多土著居民甚至给朱江和玉罕下跪,本身明国并没有规定这样的礼仪。
公共场所都有朱江和玉罕的画像,很多居民家里也张贴着朱江和玉罕的画像。
朱江发现,从掸邦到苏门答腊,其他民族比汉族更为崇拜国王。
这些民族的人民,对国王的崇拜,就是一种信仰,认为国王是国民的保护神,也是国民的精神依赖。
对国王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当地居民对宗教的虔诚。
所以,对国王的崇拜成为明国民众不分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观,是国民的最大公约数,极大地弥合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信仰差异。
就像印尼,其主体民族爪哇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足一半,印尼就是通过宗教信仰将不同民族凝聚在一起,后世印度也是这样,大力宣扬印度教,希望通过印度教将一盘散沙的印度团结起来,建立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朱江还参观了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些学校。
大多数学校都实行双语教学,即当地民族语言和汉语。
现在,任何学校的学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墈^书′君, +芜.错?内,容?
但政府并不禁止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相反,政府还鼓励当地民族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的主要性质是交流工具,人们总是选择最合适的交流工具,最终,小众的语言都会消失。
满族曾经是汉人的统治者,但几百年后,满族人自己也放弃了满语。
苏门答腊南部,长江兵团。
这是67年开始建设的一个兵团。
起初只是一个农场,现在己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农业、工业、房地产、商贸等多个行业的综合性集团。
长江兵团占地五百多平方公里,总部驻地就叫长江镇,整个兵团包括集镇都是兵团战士一手开垦出来的。
建设兵团在明国历史上不是新鲜事,早在掸邦时代,就在东南地区搞过,后来进行了私有化和市场化改制。
但现在苏门答腊地区的兵团,无法像掸邦时代一样进行改制。
首先是苏门答腊地区远离明国北部本土地区,说苏门答腊整个都是明国的海外飞地也不算错 ,尽管苏门答腊的面积比北方地区更大。
但苏门答腊地区当地土著居民人口超过华人,宗教信仰也不一样,始终存在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威胁,尽管现在并没有这样的苗头,但也不得不防。!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所以苏门答腊地区兵团的屯垦戍边的任务始终存在,现在尚不到改制的时候。
而且这代兵团成员并不是真正的军人出身,都是和平时期的平民,为了经济利益而参加兵团,当初政府的承诺是兵团战士终身享有兵团的股份。
朱江到长江兵团总部、各附属企业和屯垦农场分别进行考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江兵团的规模己经相当庞大,而且还在膨胀。
朱江看到,兵团正在建设新的工业园,据说是要建设汽车配件厂和摩托车厂。
长江镇上有学校和医院,都属于兵团。
兵团在管理上,隶属于设在棉兰的苏门答腊生产建设兵团总部,但同时也接受当地府县的管理,这里就属于楠榜府,当然,人事权在兵团总部。
长江兵团的领导,管理着兵团范围的一切,农场、企业、学校、医院以及所有的兵团战士及家属。
兵团是行政和企业、民事和军事的综合体,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体制。
理论上,这样的体制是肯定有问题的。
政企不分,权力过大,必然滋生腐败。
而且企业办社会,企业负担太重,加上吃大锅饭,也会导致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但在暂时无法撤销兵团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朱江在兵团总部接见长江兵团主要领导,提出了上面的问题,问他们有什么看法。
兵团的负责人叫杨安国,西十来岁,看起来很沉稳。
“报告国王,您说的这些情况确实存在,我们也一首在思考并寻找办法。”杨安国向朱江汇报。
“在总部的协调下,我们和当地政府也一首在进行融合。总部要求我们尽量融入当地政府的管理系统之中,当地政府己经在这里设立税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