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古代奇事录 > 第166章 治盗三计

第166章 治盗三计

法捕盗?”

赵文子神情平静,走到窗前,望着宫殿外,缓缓说道:“周地谚语有云:能察见深渊之鱼不吉祥,能预料隐匿之事者有灾殃。君主若想根除盗患,不如推举贤能之人,施行光明政教,倡导良好风化,使百姓心怀羞耻,如此,盗贼自然绝迹。”

晋侯陷入沉思,想起郄雍之死与赵文子先前之言。最终,他任用随会主持政事。随会到任后,推行仁政,重视教化,晋国风气逐渐好转。曾经为盗之人在良好社会环境下开始反思,众多盗贼逃往秦国,晋国迎来久违的安宁。

治盗轶事:识字官与倒霉盗贼

大楚年间,郢都之地,一位科举出身的官员走马上任,负责点检稽核囚犯。

监狱中阴暗潮湿,青苔布满墙壁,老鼠在角落窜动,弥漫着一股腐臭气息。一名犯盗窃罪的囚徒已被刺字完毕,按惯例应被释放。

官员来到囚徒面前,仔细查看刺字,突然皱起眉头,不满道:“这‘窃’字刺得不合规范,用的是民间简化字。律法威严,岂容如此随意?必须按官方正字重新刺刻。”言罢,下令刮去已刺之字,待创口愈合后,再依官方标准重刻。

那盗贼心中叫苦不迭,看着铜镜中满脸鲜血、伤痕斑斑的自己,苦笑着口占一绝:“手把菱花仔细看,淋漓鲜血旧痕斑。早知面上重为苦,窃物先防识字官。”看守的禁卒听闻,不禁大笑,那笑声在狱中回荡,带着一丝嘲讽与无奈。

这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却引人深思。在治理盗贼问题上,究竟该墨守成规,还是灵活变通?是执着于表面形式,还是应探寻问题本质?古代这些治盗之事,无一不反映出社会治理的复杂。单纯依靠严厉打击或道德教化,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在法律威严与人性关怀间寻得平衡,在制度约束与道德引导中找到契合点,方能使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