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闲着,通过耳麦,安朵朵告诉他,这里可以质询一下,薛雪马上把数据发上屏幕。
叶瑾和的回答不能说是惊艳,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至少根据她的这份协议,的确算是打消了评委的部分顾虑。
然而就在主持人提出对手是否有质询时,李旭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随后大屏幕上突然插入两组数据,李旭就着数据便开始质问:“根据中国停车行业协会报告,2014年全国经营性停车场联网率仅7.3%。”
他调出对手运营数据:“试点的20个停车场中,有14个需要市政配合改造系统,单个停车场接入周期长达47天——这种模式真的具备可复制性吗?”
李旭突如其来的,质询一下子打乱了叶瑾和的节奏,因为李旭不仅有公开的运营数据,而且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针对评委的提问,找到了行业的报告,一时间叶瑾和的脑袋有一些发懵,但此时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强行镇定说:“这种模式当然具有可复制性……嗯,首先首先不是所有的停车场都需要市政府配合改造。其次其次,根据我们的熟练度……我的意思是……”
叶瑾和有一些磕磕绊绊的强行解释了一番,李旭脸上依旧带着和煦的笑容,点了点头,“好的我的质询结束。”
叶瑾和看着李旭那张酷似黎明的脸,一时间莫名觉得这人的样子觉得有些烦躁,她有一些心虚的看了看台下的评委,倒是没有从评委的脸上看出太多内容。
这一场比赛的强度很高。
台下的评委足足有十几位之多,哪怕一个评委问一个问题,至少都有十几个问题。
为了给双方的创业者足够的缓冲时间,被提问的对象是交替进行的。
但饶是如此,回答一个问题,就要立刻转换思维,思考对方的回答有没有可以质询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极大的挑战。
叶瑾和慢慢变得有一些力不从心了。
她自然也是带了耳麦的,但耳麦的那一头只有张野,偶尔能够提一些建议。
但是相比之下,没有及时收集数据和相关材料,能把评委的问题回答好已经很不错了,对李旭的质疑显得不痛不痒。
慢慢的,叶瑾和也有一些疑惑起来,她不明白为什么李旭此时还显得那么轻松。
每一次的回答也好,质疑也好,李旭都能够瞬间反应,并且大屏幕上还能快速调出一些关键性的证据,直观地展示出来。
而李旭此时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叶瑾和身上。
团队的小伙伴们在后面没有压力,又有时间,各司其职。
很多东西李旭甚至不需要思考,他们就能及时给出反馈了。
所以看似是高强度的回答和质疑,但李旭并没有那么累,他只是将小伙伴们的成果,用更精准和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作为团队成员的夏晓禾其实更能够理解此时他们的效率。
看似是所有人在帮助李旭回答、收集资料,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李旭对这个项目从头到尾掌握得那么清楚,又怎么可能一瞬间get到每个人的关键呢?
又如果不是因为大家一直以来都各司其职,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彼此之间又怎么会这么熟悉,有这么高的默契,一个团队仿佛就像一个周密的整体一般运作呢?
就像蜂群一样的配合。
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李旭。
而双方的表现,台下的评委自然也能够窥探出一些端倪。
相比于叶瑾和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问题本身的时候,李旭已经有足够的精力来观察评委们了。
他已经逐渐摸到了评委们提问的规律,看似这些评委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他们的提问都遵从这一个原则,因为两个项目都用到了互联网,都是需要用户,所以有很多商业上的关键点是一致的。
当一个问题问完了叶瑾和,可能就会换一种形式再问自己了。
掌握了这个原则以后,李旭在准备的时候就更加游刃有余。
这场攻辩还在继续。 评委举起审计报告,严肃地问:“叶同学项目20%收入来自政府智慧城市补贴,要是政策退坡……”
叶瑾和急忙打开国家发改委文件:“2020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我们项目符合政策导向。而且我们也在拓展市场化业务,降低对补贴的依赖。”
李旭迅速插播央视新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