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初的伟人,他懂,他连眼语都懂,他说:“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他还多解释了一句:“这么好的话本子,束之高阁,太可惜了。如今天下太平,太平之世,宜应多点太平之乐。看话本子,不比街头乱逛有意思?人家唐宋,还有诗词点缀,咱们大明,暂时是出不了大诗人大词人了,出不了人,出点话本子,也行啊。”
“可是……”
徐妙容头一次想可是了,虽然,不想让街溜子乱逛,就给他们点精神食粮,思路是正确的。可她怎么觉得,这个理由是如此的简单粗暴。
此外,那句“暂时出不了大诗人大词人了”,是在内涵她吧?
是吧?
她看着朱楹,可朱楹,神色竟然有几分微妙。他像是,也被朱棣内涵了一样。
他怎么了?
徐妙容想联想来着,可她顾不上,她需要,快点拒绝。不然几百年后,她又要被打假。
忙扯虎皮拉大旗:“陛下,臣妇以为,话本子上不能加臣妇的名字。理由如下,一,臣妇只是帮忙传播了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写出故事之人。二,臣妇虽润色了故事,却不代表,臣妇润色的,就是最好的。臣妇相信,日后还有更多的有才之士站出来,为我大明文坛添砖加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美。所以臣妇提议。”
深吸一口气,徐妙容提出了她的建议:“把臣妇的名字,换成佚名。佚名,便是千千万万个,像臣妇一样盼着大明文坛欣欣向荣的人!”
佚名?
朱棣愣住了,本想说,没看出来,你还是个高风亮节之人,白给的名声都不要。琢磨了一会,他决定,就叫佚名。
谁不爱出名呢?佚名可以是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既然谁都可以是,那谁都可以出名。这样,会有更多人被鼓励到,勇敢站出来奋笔疾书吧?
如此,大明文坛如明珠耀目,还不指日可待?
“你是个不图名利的,这样很好。”
想到主意是徐妙容出的,他难得毫不吝啬地夸了一句。
徐妙容正想着,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又听得:“既然如此,你帮忙再润色一本书吧,润完,拿来给朕看看。若好的话,朕也让他们刊印。”
徐妙容:?
“你们估计不知道,这罗贯中吧,还有一个师父,叫施什么来着,朕一时半会忘了。总之,这师徒两个还写了一本书,朕也叫人带回来了,你一会带回去,抽空看看吧。”
徐妙容:??
施什么,叫施耐庵吧。那本书,叫《水浒传》吧。
朱棣,你可太行了!四大名著,被你找齐了俩。可她为什么要承担润色的工作?她又没钱拿!不带这么白、嫖、劳、动、力的。
她想说什么,可,还没开口,朱楹先懂了。他说:“师徒合著的手稿,想来,也要耗费几个箱子吧。”
一句多的都没说。
可朱棣就是懂了,他又摆摆手,说:“放心,朕不会亏待你们的。”
意味深长地看了徐妙容一眼,他又说:“手稿面世,你怕是,要承受些流言蜚语了。朕呢,不是个小气的,所以朕会帮你,还你,不,给你一个清白。”
徐妙容正好奇,怎么“给”她一个清白,朱棣却又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你和岷王妃,是不是有仇?”
徐妙容:!
“没有的事。”
“怎么会呢。”
“我们是亲亲的妯娌啊!”
呵呵。
朱棣笑了一下,又看向徐妙云,“再亲,能亲过你和皇后?”
不等徐妙容回话,又说:“行了,朕都懂。”
徐妙容等着他说哪里懂,他却哼了一声,说:“你们两个在街上闹的那一出,朕已经知道了。你委屈,朕都明白的。”
嗯?
嗯嗯?
徐妙容没听懂。
其实她一点也不委屈,毕竟被千夫所指的人不是她,但,“陛下你果然慧眼如炬,那些事,其实都过去了,臣妇一点都不介意。真的不介意的。”
呵呵。
朱棣好像又笑了,“不介意,那你哭什么?”
“臣妇只是被风迷了眼睛。”
其实是被校对润色水浒传那巨大的工作量气出了眼泪。
“朕这殿,还没破呢。”
回了一句,朱棣两腿一伸,活动活动了腿脚,“行了行了,下去吧,上了一早晨的朝,朕还没睡觉呢。”
徐妙容眼泪一顿。
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合着今日早朝,朱棣就是顶着两个熊猫眼去上的?
恍恍惚惚回了王府,不过数日,她就知道了,何为“给”她一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