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容忙看了朱楹一眼。
她记得,朱楹带椰子回来的那日,提到椰子是他和朱棣换的,朱棣问他想不想去凤阳开荒,他答应了。
“是水灾,还是别的什么灾?”
问了一句,朱瞻基摇了摇头,面上神色也有些凝重:“是流民,流民越来越多了。”
沉默了一瞬,他又道:“上回爷爷便接了奏报,说凤阳流民增多。哪想不过数日,流民竟呈百倍增长。”
上回,徐妙容暗忖,应该就是朱棣让朱楹去开荒的那回。
有流民,所以去开荒,很正常。
当初虽说朱元璋将老家凤阳定为中都,并为了老家的发展,特意从江南迁徙了许多富翁过去,可,凤阳的土地,本就有限。供大于求,再加上靖难四年,江淮亦是主战场,凤阳受到影响,流民增多,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可,流民增多,正常,短短数日,没水灾没旱灾,流民陡然暴增,不正常。
她几乎已经确定,是人祸了。
“凤阳出什么事了?”
她问朱瞻基。
朱瞻基也露出疑惑之色,道:“不知道,奏报声称,有许多百姓,自个不肯种田了。”
不种田吃什么?
徐妙容越发不理解了。朱瞻基却道:“上回四姨爷爷应下了去凤阳,不日爷爷应该就要发下明旨了。”
“这么快?”
徐妙容心中一跳。
下意识地看了朱楹一眼,朱楹却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道:“以什么名义去?”
“以主持开荒的名义。”
朱瞻基确切地给出了答案。
他大概明白这句话隐藏的意思,目光转向徐妙容,问:“四姨奶奶,你还记得,当初去兰溪的路上,基儿答应了你,回来以后,就告诉你们,爷爷为什么要叫* 四姨爷爷去兰溪吗?”
徐妙容点头。
当初朱瞻基偷偷躲进了他们的行李里,被发现后,为了不被撵回去,小朋友主动提出,只要带着他一起去兰溪,回来后,他就告诉他们,朱棣力排众议,偏偏选定朱楹去兰溪的用意。
那用意,后来她和朱楹已经知道了,是朱棣在摸索试探如何对待亲王的另一条路。
“其实爷爷,想把你们留在应天。”
朱瞻基说了,又看向朱楹,他道:“四姨爷爷,爷爷想给你们找点差事干。”
果然如此。
徐妙容面上并无意外之色,她又问:“是因为上次的差事没办好,所以才又给你四姨爷爷递一个差事吗?”
“不是。”
朱瞻基忙解释。“正是因为四姨爷爷办得好,所以爷爷,才想把去凤阳开荒的差事再交给四姨爷爷。”
“那这次,有什么好处?”
徐妙容开门见山问了。
这一问,可把朱瞻基问住了。
他想说,上回爷爷给了半箱银子呢,一般人,爷爷才不给。四姨奶奶的名声还响彻大明,这不,有一就有二,凤阳的差事办好了,说不得还有三。
差事越多,好处不就积少成多了吗?
怕被四姨奶奶的眼刀削,他选择闭嘴。徐妙容却嘟囔:“铁公鸡身上拔毛,哪有那么容易。”
朱瞻基嘴抽,想说,铁公鸡的孙子还在这呢,四姨奶奶,你要不,小点声?
好不容易将他送走,徐妙容张口便问:“王爷,凤阳这趟差事,可不轻松。”
“差事哪有轻松的。
朱楹倒没有畏难之色,他似是犹豫了一番,而后启唇,问:“你还愿意与我同去吗?”
“去啊。”
徐妙容点头,为什么不去?
她宁愿去凤阳探究,究竟出了什么事,也不想面对应天这一摊子破事。再说了,能趁机出去吹吹风,何乐而不为?
她说了去,朱楹似是暗地里松了一口气。
徐妙容倒没注意到这些细节,想到刚才朱瞻基说的,她又问:“朱高煦放蛇咬彭北九,是他自个想出的主意,还是朱月贵撺掇的?”
“有池已经去查了,不出今晚,便能知道答案。”
朱楹多说了一句。
当晚,有池将探查到的消息送过来,徐妙容方知,朱月贵果然在背后出了一把力。朱月贵秘密去过朱高煦府上,前脚她出了朱高煦府邸,后脚朱高煦就叫人去抓蛇了。
那蛇短小,却有剧毒,朱高煦叫人裹进大牢的干草里。彭北九往干草上一躺,就被蛇咬死了。
而那只蛇,已经被狱卒们发现并打死了。
朱棣震怒之下,亲自出手,抽了朱高煦两鞭子。消息不胫而走,却没人知道,是因为什么。众人只能根据朱棣抽人时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