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几位满怀热忱的学者踏入反抗组织临时搭建的破旧工坊时,李东风和一众成员都满心期许,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穿透重重阴霾。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快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武器研发计划在起步阶段就陷入了泥沼。
工坊内,墙壁斑驳,屋顶还时不时漏下几缕微光,与昏暗的内部形成鲜明对比。仅有的几张实验桌上,摆放着拼凑而来、简陋不堪的实验设备。玻璃器皿上布满划痕,天平的指针也总是晃晃悠悠,难以精准定位。学者们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日以继夜地投身于实验。他们的眼睛布满血丝,头发凌乱,却仍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实验器具,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法。
化学实验区域,摆放着几瓶珍贵的化学药品,每一瓶都被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每次实验前,学者们都要反复计算用量,用滴管汲取药品时,手都不敢有丝毫颤抖,因为一旦多滴一滴,就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失败,而重新获取这些稀缺药品,简直难如登天。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学者在调配试剂时,不小心手抖多放了一点原料,瞬间,试剂颜色发生了异常变化,实验宣告失败。他满脸懊悔,自责地蹲在地上,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物理实验这边同样举步维艰。缺乏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使得很多关键数据无法精确获取。他们只能用自制的简易量具进行估算,在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基本参数时,误差就已经很大,更别提进行复杂的物理实验了。比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由于测量电流和磁场强度的仪器不够精准,实验结果总是飘忽不定,难以总结出有效的规律。
李东风每天都会来到工坊,看着学者们疲惫又焦虑的面容,心中满是不忍。他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仅靠他们闭门造车,想要成功研制出先进武器,无异于痴人说梦。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心中逐渐成型——送学者们出国学习,去科技更为发达的国家,汲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反抗组织的核心成员们齐聚在一处隐蔽的山洞里,召开秘密会议。李东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有个想法,我想送咱们的学者们出国学习。”话音刚落,众人瞬间炸开了锅,脸上纷纷露出难色。有人皱着眉头说:“出国路途遥远,一路上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危险,这太冒险了。”还有人担忧地说:“而且语言不通,到了国外怎么交流?万一被他国势力发现我们的身份,那可就全完了。”
面对众人的质疑,李东风不慌不忙,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每一个人,耐心地分析道:“大家说的困难确实存在,但我们现在的处境大家也都看到了。在这里,我们缺乏资源、设备,实验屡屡受挫。短时间内,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而出国学习,虽然危险重重,但这是我们突破困境的唯一机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我们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才能拯救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众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山洞里只有偶尔传来的柴火噼啪声。李东风的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让大家意识到,这或许真的是绝境中唯一的出路。
张大山率先打破沉默,他一巴掌拍在腿上,大声说道:“李东风说得对,咱们都走到这一步了,还怕什么!我同意让学者们出国。”
刘梅也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担忧却又满是坚定:“虽然危险,但为了能有战胜侵略者的希望,值得一试。只是得把安全保障做到位。”
随着核心成员们一个接一个表示赞同,出国学习的计划算是初步定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李东风和众人全身心投入到筹备工作中。他们四处联络之前积攒下的人脉,试图找到一条安全可靠的出国路线。
李东风通过一位曾经在边境贸易中结识的商人,打听到有一支隐秘的商队,定期会穿越国境,前往科技发达的邻国。这支商队的首领为人仗义,且对反抗组织的事迹有所耳闻,愿意帮忙将学者们带出国境。不过,商队的行程十分机密,为了躲避各国势力的眼线,出发时间和路线都不固定,随时可能更改。
得知消息后,李东风马不停蹄地赶回营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学者们。学者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知识,紧张的是即将踏上未知又危险的旅程。
在等待商队消息的日子里,李东风为学者们安排了简单的语言培训。他找来了一位略通外语的老者,教大家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和专业术语。学者们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努力克服语言难关。
终于,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清晨,潮湿的雾气弥漫在反抗组织的营地。李东风刚从临时搭建的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