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十国联军的残酷压迫下,反抗军苦苦坚守数月,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反抗军的处境愈发艰难。每一天,都是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每一刻,都面临着被敌人发现、围剿的危险。
清晨,一阵尖锐的轰鸣声划破长空。“嗡嗡——”,联军的侦察机如幽灵般出现在天际,巨大的阴影掠过山林,投下一片令人心悸的黑暗。李东风从临时的简易帐篷中快步走出,仰头望向天空,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警惕与坚毅。
“大家注意隐蔽!”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迅速传遍整个营地。反抗军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将武器和物资迅速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隐蔽山洞中,有的则用树枝、树叶等伪装物将营地的痕迹掩盖起来。孩子们躲进了地下掩体,妇女们也协助着搬运物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隐蔽工作。
狙击小组的队员们早已在营地周围的制高点潜伏就位,他们紧紧盯着侦察机的动向,手中的步枪随时准备射击。尽管他们清楚,以手中简陋的武器,很难对侦察机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他们的存在,至少能让联军有所忌惮,不敢轻易靠近。
“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了,联军的侦查越来越频繁。”张大山走到李东风身边,一脸忧虑地说道。
李东风微微点头,神色凝重:“他们是想把我们逼入绝境,然后一网打尽。我们必须加快转移的速度,不能再在这里久留。”
随着反抗军队伍的不断壮大,从最初的50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5000多人,转移工作变得异常艰难。这么庞大的队伍,无法一次性全部转移,只能分批次进行。而且,每一次转移都像是一场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会被联军发现,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东风深知其中的风险,他精心制定了转移计划。特殊作战人员被分成多个小组,分别跟随不同批次的队伍转移。狙击小组负责在队伍前方和侧翼进行侦察和掩护,一旦发现联军的踪迹,立即发出警报;爆破小组则负责在队伍后方设置陷阱和障碍物,延缓联军的追击速度。
第一批转移的队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出发。队员们背着沉重的武器和物资,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他们尽量不发出任何声响,只有轻微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的声音。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个个坚毅的身影。
在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队员名叫小陈。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转移行动,心中既紧张又激动。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步枪,眼睛时刻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突然,前方传来一声轻微的口哨声,这是狙击小组发出的警报。小陈的心猛地一紧,他迅速蹲下身子,将枪口对准前方。
只见前方的树林中,隐隐约约出现了几个黑影。是联军的巡逻队!小陈的心跳陡然加快,他的手心满是汗水,但他努力让自已镇定下来。在队长的指挥下,队员们迅速寻找掩体,准备战斗。
就在双方即将交火的关键时刻,狙击小组率先开枪。几声清脆的枪响打破了夜的寂静,联军巡逻队的一名士兵应声倒地。其他士兵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寻找掩护,向反抗军的方向射击。一时间,枪声大作,火光在黑暗中闪烁。
爆破小组见状,迅速点燃了事先设置好的炸药。“轰——”的一声巨响,树林中腾起一片浓烟,爆炸的气浪将联军士兵们掀翻在地。反抗军队员们趁机发起冲锋,他们高喊着口号,向联军巡逻队冲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联军巡逻队被击退,反抗军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然而,战斗的胜利并没有让队员们放松警惕。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困难和危险在等待着他们。第一批转移的队伍继续前进,他们在山林中艰难地跋涉,穿越了一条又一条河流,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
在第二批转移的队伍中,李东风亲自带队。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时刻关注着周围的情况。这一批队伍中,有许多伤员和妇女儿童,转移的难度更大。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李东风安排了更多的特殊作战人员进行保护。
队伍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雨水倾盆而下,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队员们的行军速度大大减慢。而且,雨水还掩盖了他们的行踪,让狙击小组的侦察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大家加快速度,我们必须在天亮前赶到预定地点!”李东风大声喊道。队员们咬紧牙关,艰难地向前行进。有的队员滑倒了,立刻爬起来继续前进;有的队员体力不支,旁边的战友便伸出援手,互相扶持着前行。
在暴雨中,队伍艰难地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