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定鼎南北朝 > 第684章 粮食问题

第684章 粮食问题

宇文衍笑容满面,伸手掐他们脸蛋。¢x,i·n~w,a+n+b·e+n!.^o~r·g?

露出慈父的神情。

而后。

踱步上前,给李娥姿和阿史那氏两位太皇太后,以及朱太后见礼。

三位长辈看到皇室人丁兴旺,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尽管她们觉得,要是更多些就再好不过了。

宇文衍献上人高的“赤血珊瑚”摆件作寿礼。

这是远征大军从倭国带回来的战利品。

“此物稀奇,倒也好看!”

“但是远渡重洋,万里迢迢运回京城,人力维艰。”

“皇儿切不可玩物丧志,荒废了朝政……”

看得出来。

对于儿子的寿礼,朱满月很是欢喜。

但嘴上还是出言提了个醒。

“母后放心,皇儿自是晓得!”

宇文衍握着太后的手,笑着应答。

他对朱满月一首心怀几分敬重之心。

一个没有被权力熏心,蒙蔽双眼的太后,何其难能可贵!

午膳时分。

光禄寺安排了丰盛的膳食。

一众皇室成员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为朱满月庆贺寿辰!

……

十月初一。

大朝会。

朝臣向皇帝奏报本年度关于秋收的初步统计结果。

随着冬小麦在北方地区普遍种植。

北方的秋收时节。/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

收获的是少量粟、麦,大豆,高粱,棉花这些作物。

当然。

辽宁道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经过十余年的试种推广。

水稻在东北黑土地取得巨大成功。

另外。

由刺史府牵头,各级官府积极实施的“大辽泽改造工程”。

也在近年开始显现出成果来。

长期以来。

官府发动各郡县百姓,对辽河进行疏浚、清淤。

且在中下游河段规划了“百年工程”的河堤加固。

解决雨季河水泛滥,大面积水漫辽河平原的境况。

再有就是广挖水渠,排洪涝,清沼泽。

植树造林,稳固土地。

柳树在这种环境下被广泛种植。

在勤劳聪慧的华夏百姓坚持不懈努力下。

原本沼泽遍地,泥泞难行的“大辽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地势较高的地区成了适宜耕作的土地。

大部分平原地带也改造了水田。

还有不少洼地,改造难度大。

只能暂且保留水泡的状态。

不过。

这些水泡也非一无是处。

妥妥的天然鱼塘。

只要放些鱼苗下去,任其自然生长。

几年时间,长出十几二十斤的大鱼来也不是不可能。

冬天时。′q!u.k\a`n\s~h+u¨w?u′.+c,o^m*

凿开冰面下网,便能收获肥美的鱼。

来上一顿铁锅炖大鱼,配上“神仙醉”烈酒。

啊呀妈呀,嘎嘎享受!

使劲造就完事了。

如今。

辽宁道的粮食产量己经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甚至还有盈余。

辽西龙城,辽东城,卑沙城,乌骨城,建安城,国内城等地粮仓全都储备充足。

移居东北辽宁道的中原百姓己经达百万。

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两道。

也有部分山西,河南,江北三道的。

宇文衍经营东北的设想取得阶段性巨大成功。

朝廷对辽西、辽东,科尔沁三郡的掌控坚如磐石,稳如老狗!

真正让大周皇帝心中不慌的,还是南方的水稻种植。

随着开荒垦田行动逐年进展。

统一十西年后。

长江以南的耕地面积翻了一倍不止。

加上曲辕犁,铁制农具,沤肥,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

以及各级官府对于农桑的大力扶持。

南方的水稻产量一年比一年多。

特别是在“华优一号”杂交水稻推广种植后。

平均亩产量提高了一石以上。

加上交趾郡红河三角洲,柬郡澜沧江三角洲,缅郡红水河三角洲一年三熟的三处粮仓。

自古以来让统治者头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