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初具规模后,郭绍华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同志们,这个项目不仅关系到我们厂的未来,也可能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的标杆。压力很大,但机遇也前所未有。”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行业精英,都有能力创造奇迹!”
会议室内爆发出热烈掌声,所有人眼中都燃起了斗志的火焰。
然而,在随后的具体方案讨论中,分歧开始显现。
年轻工程师们倾向于采用最新技术,而老工程师则更强调稳妥可靠。
“这套控制系统必须用最新的神经网络算法!”年轻工程师李明坚持。
“太冒险了!传统pid控制更可靠!”老工程师张师傅反对。
眼看气氛紧张,郭绍华适时介入:“两位都有道理。这样吧,我们可以设计双系统架构,主系统用新算法,备用系统用传统控制,互为冗余。这样既创新又可靠,如何?”
双方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几天,郭绍华亲自带人深入各车间,一一排查能源消耗点。
"郭总工,您看这些锅炉,建厂时就用的,耗煤量大得惊人。"老李指着那几台冒着黑烟的庞然大物。
郭绍华蹲下身,捡起块煤渣掂了掂:"浪费,太浪费了。"他转向团队成员,“同志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锅炉总是黑烟滚滚,热能利用率却不到六成?”
年轻工程师小张挠头:“煤质问题?”
“不全是。”郭绍华走到锅炉旁,“看这个燃烧室设计,气流混乱。煤粉进去后,燃烧不充分,热量损失严重。”
他拿起粉笔,在锅炉外壳上画出设计草图:“我们可以利用气流动力学原理,在燃烧室内增添导流板和二次风道,形成旋涡燃烧区!通过这样的改造,气流会形成漩涡状,煤粉停留时间延长,燃烧更充分,热效率至少能提升两成!”
“这...‘旋风燃烧法’?”从外厂调来的李工程师惊讶道。
郭绍华笑着点头:“没错,但我们做了简化。不用整套更换设备,只需在原有锅炉基础上加装导流构件。材料就用厂里的废钢板,叫车间师傅们按图纸加工就行。每台锅炉成本不超过200元,省下的煤,一个月就能回本!”
他又带队来到室外管道区:“还有,我们的蒸汽管网保温太差。用普通石棉保温层,热损严重。”“我们可以用一种‘多层反射式保温法’。”他解释道,“用多层薄铝箔和玻璃棉交替包裹,每层之间留有空气间隙。铝箔反射热辐射,空气层阻断热传导,成本低却能减少六成热损!”
两周后,第一批改造完成的锅炉和蒸汽管道投入使用。
效果立竿见影,锅炉燃煤用量下降了近20%,蒸汽管道沿线的温度也明显降低。
杨厂长得知消息,乐得合不拢嘴:“好啊!郭总工,你这几招‘土法上马’,真是立竿见影!”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浮现。
在一次数据汇总会上,负责轧钢车间的工程师老王面露难色:“郭总工,锅炉和管道节能效果明显,但我们车间几台大型轧机的电耗还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启动和变速时,电流冲击非常大,不仅耗电惊人,对电网冲击也大。”
“还有那几座加热炉,虽然外部做了保温,但炉体本身的散热和烟气带走的热量依旧是个大头。”
“咱们这些‘小改小革’,对这些大家伙来说,效果有限啊。”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意识到,基础节能容易做,但真正核心的、能耗巨大的设备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设备的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简单的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郭绍华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吟片刻:“老王说得对。基础节能我们做到了,但这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系统性的优化,特别是针对大型电机和高温炉窑这种核心设备,光靠我们自己闭门造车,恐怕效率不高,还可能走弯路。”
郭绍华眉头一皱,他深感闭门造车的局限性,光靠现有的技术储备和厂内经验,想啃下这些硬骨头,难度极大。
恰在这时,他想起了先前看过的一份内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