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就办不到这些的。”
李棁行了一礼,说道:“请陛下明鉴。”
赵桓很诧异的看了李棁一眼。
一直以来,户部尚书李棁都很低调,交办的差事很尽责,而其他事情都不掺和。
恰是如此,赵桓也用李棁。
历史上,李棁曾出使和金国谈判,被完颜宗望吓得战战兢兢,商议着要割让河间、中山和太原等重镇,以及赔偿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
虽然大宋没有完全赔偿,却让金人看透了宋朝的孱弱。后来金人第二次攻打东京城,李棁负责抵抗,却放弃抵抗投降。
这是个投降派!
实际上在朝廷中,还有太多太多的投降派。
在金人势大的时候,满朝百官中的抵抗派是极少数。也恰是在危难时刻,国家随时可能灭亡,抵抗派显得难能可贵。
投降派是大多数,赵桓要治国也不能全部都杀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施政,不影响赵桓一步步改变大宋,赵桓都愿意继续用。
随着大宋的改变,昔日的投降派会变成铁杆的主战派,赵桓愿意给机会。
现在,李棁主动跳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赵桓要收拾人了。
赵桓在小本本上记下徐秉哲和李棁,又看向其他的文官武将,笑问道:“还有要反对的吗?”
“陛下,臣孙傅也反对!”
孙傅是兵部尚书,权势小了很多。
在此之前,孙傅是兵部尚书,兼任同知枢密院事,负责枢密院事情。赵桓强势掌权后,直接干涉军务,孙傅就是个摆设。
等赵桓不怎么干涉军务,却让种师道出任枢密使,废掉以文官执掌枢密的制度。如今的孙傅,就是个给武将搞后勤的。
孙傅也不甘心。
皇帝要进一步加强武人权力,却得罪天下文官,孙傅看到了机会,所以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反对更改。”
“陛下,臣给事中王忠反对改革。”
……
一个个文官反对,气势汹汹。
有底层的官员,也有中层的官员,连兵部和户部尚书都在,导致越来越多人聚集。
乌泱泱的人在大殿,气势汹汹。
吴敏在这一刻忍不住了,果断站出来道:“臣吴敏泣血上奏,强干弱枝的祖制不可更改,请陛下明鉴。”
所有反对的文官齐齐喊话:“请陛下明鉴!”
声音恢弘,回荡在大殿中。
赵桓看到这一幕,没有半点的惧怕,反而有浓浓笑意,因为这些都在预料中。他抖了抖衣袍,不急不躁问道:“这么多人反对,其他人是什么意见呢?是中立不表态,还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