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母后一向仁善,那手书未必便出自母后之手。′k?a·n?s?h`u/b`o_y,.,c~o-m·”
朔章宫中,太子跪于屋中,景淮渊静坐着,指尖转动着羊脂玉扳指,目光并未看向太子。
只是示意卓勤将皇后手书递呈与太子。
待太子接过一目十行的扫过,脸上露出一瞬的错愕,却还是兀自找到借口:“虽是母后的字迹,可未必便是母后亲笔。”
景淮渊睨他一眼,那眸中的不悦毫不掩饰,声音也裹挟着冷凝:“太子,你是在质疑朕?”
这话如锤敲击在太子心房。
他慌忙回话:“儿臣不敢,儿臣只是觉得,这不像母后的行事。”
景淮渊收回视线,心中只余失望与无奈。
太子这回话,一听便并未领会他这句话的本质。
他还未刚愎自用到不许人对他有所质疑的程度。
但这质疑,不能是源于私人感情。
太子这番质疑的出发点,单纯是因对于母亲的信任,全然出于感性。
根本性质上便走偏了。
哪怕太子现下能拿出点模棱两可的证据。
景淮渊都不会如此失望。
他本还打算着将于先生召来,让太子死心。
可现下,他觉得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了。~x?h·u/l_i-a\n,.+c/o′m_
景淮渊默默叹口气,再次看向太子,沉声问:“《群书治要》中,人主有常不可谏者五焉,为那些,你可习得?”
“回父皇,一曰废后黜正,二曰不节情欲,三曰专爱一人,西曰宠幸佞谄,五曰骄贵外戚。”
景淮渊继续问:“那你又可知,为何此五点不可劝谏?”
“概因君主行此举,便如迷惑失道,陷朝局于危如累卵,为臣者犯颜首谏也难以回转。”太子正色回。
景淮渊起身行至太子身前,低眸扫他一眼,“著论者为臣下,此因乃就臣子之念而得,若以君主之思,又缘何不可劝谏?”
太子思虑顿滞,一时不知该如何答。
“为君者,明知此举会动摇朝堂,依旧坚行。不外乎两种,一种便是自用无忌,自负失度,蔽聪塞明。一种是权衡利弊,知晓利居其重,取舍后故而坚守自意。”景淮渊声音平缓,不含情绪。
太子未言语,只是在心中思量父皇这番话。
只因,他从未自君主的角度去解读所学。
景淮渊望着太子的发顶,太子还未正式束发,但总角上的蟠龙纹玉饰却能彰显其身份。
这温润玉色落在景淮渊眼中,缺失了锋芒。-m¢a-n′k?a.n?s?h-u^.`c/o,m′
“太子,身为储君,你此番不节情欲,骄贵外戚,隶属哪种?”
结合前言,这就差明说太子有昏君潜质了。
太子倏然抬头,可还不待他自辩,景淮渊又说道:“朕再问你,何为孝?”
“回父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太子回。
景淮渊听他张嘴便是儒家理论,顺势又问,“那五等之孝中的天子之孝又为何?”
太子额头渗出薄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西海。”
景淮渊继续问:“缘何要加于百姓,刑于西海?”
太子盯着父皇靴底的海水江崖纹,喉头发紧“自古以孝治天下,身为君主,自要以身作则。教化推行,使百姓遵从效法。铸就根源道德基础,能够更好的维护统治稳定。”
“那若孝与稳相悖,你又该如何抉择?”
太子听明白这话里的意思,如果孝影响到了统治稳定,他该怎么做?
说到底,就是儿子与君主这个身份,在他这里的优先级。
“儿臣明白,”太子停顿一瞬,猛然抬头,眼中泛起涟漪,“父皇,儿臣身为储君,当彰显孝道。故而母后之过儿臣愿一同领罚,只求父皇给母后留些颜面,禁足三月,这让母后如何面对天下百姓,又如何统领后宫。”
这就是种折中的法子。
虽然我娘犯了错,影响了朝政,但我这身为储君的儿子分担些过错。
既能彰显仁孝,也能给百姓朝臣以交代。
景淮渊沉寂良久良久,再开口的话语中己满是不耐:“太子,回去好好想想,身为储君,当以何为先。若再想不明白,便去崇先殿跪问列祖。”
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