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穿越后,我避免抄家灭族命运 > 第1294章

第1294章

群臣各司其职,行动间毫无拖沓,显然早已将这场西征视为头等要务。·辛¨顽· ′ ·鰰_占? ·冕*费^粤_读.那整齐划一的领命声里,既有对皇命的敬畏,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拓土之功与利益分配的迫切期待,整个朝堂瞬间被一股高效而炽热的氛围笼罩,仿佛已能预见大军踏平河中、疆域西拓万里的景象。

这场由“拓土、利民、扬威、护法”等多重理由支撑的西征,就此定下不可动摇的基调。所谓“拓土”,是要将河中及以西的广袤疆域纳入大明版图,为帝国拓展生存空间;“利民”,则是借新地开垦缓解关内人地矛盾,让无地流民得田立业,同时通过商路畅通惠及万民;“扬威”,旨在向西域、中亚诸国彰显大明军威,使四方部族不敢再存觊觎之心;“护法”,便是要将大明律法与教化推行于新征服之地,以秩序取代混乱。-s?o,e¨o\.!i\n!f.o,

这四重理由相互交织,既为出兵提供了法理依据,又契合了朝堂各方的利益诉求——文官可借治理新地积累政绩,武将能凭战功获取封赏,户部可通过新域赋税充实国库,连底层百姓也能在移民实边中看到生计希望。因此,这场西征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成了关乎帝国长远布局、各方利益分配的系统性工程,其方向一旦确定,便再无逆转之可能。!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没人怀疑,二十五万大明精锐——其中十万骑军皆是久经沙场的边镇劲旅,十五万步兵里更有三万配备“神威大将军炮”的火器营——再辅以充足到可支撑三年的粮草、军械,足以将帖木儿帝国的河中之地彻底纳入版图。

毕竟,河中地区的价值早已刻入大明各势力的共识:那阿姆河、锡尔河滋养的万顷沃土,足以让百万流民安家立业,解关内人地之困,为户部带来源源不断的赋税;那贯通欧亚的商路,能让江南的丝绸、瓷器直抵君士坦丁堡,让士绅商贾赚得盆满钵满;那连接西域与波斯的战略位置,是文官集团推行教化、武将集团开疆拓土的绝佳支点。

从朝堂到民间,从勋贵到士卒,各方都已看清:拿下河中,文官可添治边政绩,武将能得封侯之赏,流民能获安身之田,商贾能拓通商之途。

这种自上而下的利益共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考量,形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共识——此战,非打不可。

无论是为帝国的长远布局,还是为眼前的实际利益,这场西征都已成为大明上下心照不宣的必然选择,容不得丝毫犹豫与退缩。

而对朱标这位承天帝来说,此次西征帖木儿帝国,将会是他帝王武功的巅峰之作。

自登基以来,他承洪武余绪,内修民生、外固边防,虽已让大明国力日盛,却始终缺少一场足以媲美汉武帝“逐匈奴于漠北”、唐太宗“平突厥于西域”的旷世战功。

夺取河中、击败帖木儿,不仅能将帝国疆域推向中亚腹地,更能以此为基点,构建起横跨欧亚的战略格局,这份功绩将远超历代先祖的经营,让他在史书上留下“承天拓宇,威加四海”的不朽声名。

对朱标而言,这既是彰显个人统治权威的必然之举,更是将大明推向“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巅峰的关键一步,其意义早已超越军事层面,成为衡量他帝王生涯成就的核心标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