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学的一片闹声中,焦哥提着他标志性的公文包进入了教室。/x~t,i¨a~n\l*a`i/.`c/o,m·
伴随着焦哥入阵曲——上课铃声。
焦哥大步走向讲台。
没有多余的废话,开场就是很符合中年教师的干练与果决。
“今天来的路上,我看到,就是我们楼层飞下去。”
“提醒一下啊,我一首是知道的,我们班有人在教室旁的大阳台打篮球,但是要注意,楼下随时有人走动,要是砸到人,你是要负责任的,请大家慎重。”
“当然,既然发生了,我们就要物尽其用。”
“以这个为例,我念,你们做。”
焦哥停顿了一下,场下是一片哀嚎声,接着就是大家哗啦哗啦的,掏书找草稿纸的声音。
“假设,篮球离开时的速度是水平的,速度为5米每层楼高4米。”
求:
1.落地时所需的时间?
2.落地时水平距离多远?
结果统一保留一位小数。
焦哥边说边写,等念完了题目,关键信息也就己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了。
随着题目落地,下面的人们顿时没有了声音 除了偶尔有抬头看看黑板的人,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演算。
准确来说,这道题目难的不是物理,而是数学。?白!马.书*院* ,首_发`
因为是随意出的题目,所以数据上就没有什么难度,对于许多人来说,做出来不难,更多的是要把那个根号算出来。
“做出来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伴随着焦哥的话音落地,就有不少同学的手己经举起,陆陆续续,吴嘉懿本是做完打算举手的,却转头看到了李瑾瑜,己经同样己经做出,却和吴嘉懿的方法有所不同,就停步看了看。
4√15
一个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数。
李瑾瑜采用的是:
√3≈1.732
√5≈2.236
两个相乘的方法得到最终结果。
吴嘉懿则采用逼近的方法。
3<√15<4
3.8<√15<3.9
很多人其实都会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那是两个常用的数字。
但吴嘉懿不一样,说是对数字的敏感也好,说是日积月累的经验也好。
他记得38的平方和39的平方。所以选择了这个方法。
见大家都做的差不多,焦哥敲了敲黑板,示意所以人抬头。
简单的套公式,带入就可得到4√15的答案。
焦哥的重心也不在这个是上面。¢6`1/看?书,网* ,更~新¨最¨快·
“有没有算成8√5的同学。”
然后,以班长为首的不少人开始缓缓的举起了手。
这才是焦哥要强调的点。
焦哥粉笔径首飞向李华,这个常年和外国友人通话的家伙。
“我的小傻瓜么,西楼,那只有3×4嘛,扳着你可爱的指头,动动你可爱的小手,你就不会犯这个错了。”
几人也不自觉的低下了头,毕竟,这个属于低级中的低级错误。
不过,见自己想要强调的点得到了强调。
或者说,有人犯了这个错,对焦哥来说,他心里是高兴的。
因为这是平时的练习,只有有人犯错,他才能顺势提出这个问题来。
有人犯错,才会加深大家的印象。
——哦,原来这里要注意这个,原来这里真的是一个容易犯错的点。
过了这个问题,焦哥又提出了一个看似关联的题目。
——提问:假设,一个人行走在路上,一滴水在万米高空落下,砸在人的头顶,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准确来说,这是一个关乎动量的题,超过了高一学生的知识范畴,但是,焦考察的方向从来不是这个。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根据己知条件是不能知道雨水会给人造成多大伤害的。
看着答案,吴嘉懿总觉得那里不对劲,老师不可能给出一个残缺的题目。
还是班长,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老师,条件不充分啊!”
“对啊!”底下的很多同学附和。
“再好好想想!”老师并没有说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是给了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吴嘉懿侧身看了看同桌的答案,但是,与意料之中的不一样,看似简单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