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早!"孩子们鱼贯而入,规规矩矩地行礼。
张领军微微颔首:"坐吧。"
待孩子们坐定,他翻开书册,声音清朗:"今日我们继续讲'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教书,是张领军养浩然正气的第一步。
《浩然正气诀》乃上古儒门至高功法,讲究"养气于行"。闭门苦修反而事倍功半,必须身体力行儒门之道,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精髓。
三个月前,他与苏清荷来到青溪镇。见此地民风淳朴却文教不兴,便起了办学的念头。镇民起初对这个外乡人将信将疑,但见他分文不取,又确实学识渊博,渐渐也就接纳了。
"...兄弟和睦,家族才能兴旺。推而广之,邻里和睦,村镇才能安宁。"张领军讲解着,目光扫过堂下稚嫩的面孔,"你们长大后,要记得互帮互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我爹说读书没用,不如学种地实在。您说呢?"
堂内一阵哄笑。张领军不恼,反而微微一笑:"你爹说得对,也不对。"
孩子们安静下来,好奇地等着下文。
"种地养人身体,读书养人心智。"他拿起案上一杯清茶,"好比这茶水,种茶如种地,沏茶如读书。缺了哪样,都品不到真滋味。"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张领军也不多言,继续讲课。他深知教化之功,润物无声。
日头渐高,上午的课程结束。孩子们行礼告退,嬉笑着奔向各自家中。
张领军合上书册,闭目感受体内气息。一丝微不可察的青光在经脉中流转,比昨日又壮大了一分。这正是修炼《浩然正气诀》产生的"浩然气",虽然还很微弱,但已初见成效。
"今日如何?"苏清荷从后堂走出,手里端着午饭——一碟清炒山笋,一碗蘑菇汤,两个粗面馒头。
张领军接过碗筷:"尚可。李家那小女儿天资聪颖,一点就透。"
"我听说了你那个茶水的比喻。"苏清荷抿嘴一笑,"倒是有几分教书先生的样子了。"
二人简单用过午饭。午后是习字时间,张领军挨个指导孩子们握笔姿势。有个叫石头的男孩总是写不好,急得满头大汗。
"不急。"张领军握住他的小手,一笔一画地带写,"写字如做人,心正笔自正。"
说来也怪,经他这么一带,石头竟真的写出了个端端正正的"人"字。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张领军则感到体内浩然气又增长了一丝。
傍晚散学后,张领军没有立即回后院。他取出春秋笔,在纸上写下今日感悟:"教之一日,获气一缕。"
笔锋过处,青光隐现。那字迹竟似有生命般在纸上微微浮动,片刻后才归于平静。
"看来这法子确实有效。"苏清荷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
张领军点头:"儒门功法,重在知行合一。光是闭门参悟,永远摸不到门槛。"
他将纸张焚毁,灰烬撒入院中竹林。这是《浩然正气诀》中的法门,名曰"养气于微",让修炼所得回归天地,循环往复。
夜里,张领军在灯下研读《浩然正气诀》第二层心法。苏清荷则在隔壁房间打坐调息,修炼《月华凝神诀》。二人虽同居一院,却各自修行,互不干扰。
这样的日子平静如水,一晃就是三个月。
这一日,张领军正在授课,忽听外面传来嘈杂声。片刻后,一个满脸是血的汉子冲进学堂:
"韩先生!不好了!山匪洗了柳树村,正往咱们这儿来呢!"
堂内顿时大乱。孩子们吓得脸色煞白,有胆小的已经哭了起来。
张领军面色一沉:"别慌。石头,带你师弟师妹们从后门走,去后山山洞躲着。"
待孩子们离开,他转向报信的汉子:"来了多少人?"
"二三十个!领头的会使妖法,柳树村的民兵根本挡不住!"
张领军眼中寒光一闪而逝。他转身进入内室,取出春秋笔别在腰间,又拿出一把普通的青钢剑。
"你要出手?"苏清荷跟进来,低声问。
"嗯。"张领军点头,"养浩然气,需行正义事。见死不救,有违本心。"
苏清荷不再劝阻,只是取出一个月白色面纱戴上:"一起。"
二人来到镇口时,山匪已经逼近。尘土飞扬中,可见二十余骑呼啸而来,为首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