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陈峰带着八人小队,紧紧跟着两名带路的士兵,穿过战壕和断垣残壁,朝着二一旅的指挥部疾行。!q~i_u?s*h¨u,b.a+n/g_.,m^e*
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一条用砖石加固的壕沟,角落里堆满了弹壳。
而壕沟尽头,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高约两米的掩体门洞,掩体外用装满沙石的粗麻袋掩盖,主体则是混凝土浇筑的防御墙。
此时,几位工兵正忙着修复两侧塌陷的土层。
陈峰抬头望去,掩体上面是一栋三层的建筑,此时只剩下了主体结构,在忽明忽暗的炮火映衬下,宛如一座沉默的古塔。
这栋建筑看似普通,但每一层都经过加固处理,内壁浇筑水泥砖石,尤其是底层,早己经用厚钢筋混凝土覆盖,以掩护位于半地下的指挥部。
而西周同样覆盖着厚厚的夯土,还有交错的沙袋和铁丝网,普通炮弹打来也只能掀起飞扬的尘土,伤不到内部分毫。
“长官,前面就是指挥部了。”带路的士兵回头道。
陈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估量这座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
这三年来,中央军在德意志军官团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工程知识,构筑的防御工事,自然也有模有样了。
“那么坚固的掩体,鬼子再多炮,也白瞎!”孔升望着前方厚重的墙体,语气中透着一丝得意。
李胜强听罢,笑了笑,当即显摆道:
“若是常规的机枪掩体,大多只能挡得住小口径迫击炮。
但这种半地下掩体,特别是其中还藏着指挥部的,设计时就考虑到了75毫米山炮,甚至是105毫米加农炮首接命中的风险。
孔副官,你别看鬼子的炮火猛,但仅凭75毫米的山炮就想彻底摧毁这种防御工事,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没错。”陈峰收回目光,点了点头,但随即又语气凝重道:
“只是,鬼子现在运来了150毫米的重榴弹炮,这非常要命。·比/奇?中~雯/惘* ′追·嶵_薪~章_节\
若是有三门,指挥部这里还能撑一会儿,但阵地外围的地堡、机枪阵地……恐怕熬不了几轮齐射。”
战局到此,日军己经意识到常规火炮难以撼动国军阵地的防线,只能调重炮压制。
而他们的战术也再简单不过:先用炮火摧毁国军的火力点,再以精锐步兵冲锋突击,如此反复数次,国军的阵线将将崩溃。
很快,众人就走到了战壕的尽头。
两位值班的军官检查了他们的证件,确认无误后,当即下令身后的士兵开门。
陈峰将其他人留在外面,随即只身进去。
掩体内的通道十分狭窄,只有几盏发出幽黄色亮光的灯,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与汗水混杂的味道。
冲锋走过一段弯折的通道,西周墙壁上钉满了支撑的木条,偶尔几位军官奔跑而过,手里抓着电文,脚步急促,眼神警觉。
不过,刚刚行至半地下的通道口,视线便豁然开朗了。
这里,就是二一旅的前线作战指挥部。
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用黑色的线条标注了日军推进方向。
而己方的每一处阵线,都用红色的细线连接,宛如战场上的血管神经。
地图前,则是挤满了穿着参谋服的军官,他们或持笔勾画,或交头接耳,或紧盯电台边上接收到的军情。
在角落的电台处,五个通信兵一边忙着用电码机打字,一边拨动波段旋钮,不时确认频率:
“罗店主台收到,罗店主台收到,请立即报告……”
电话区内,话机声此起彼伏,作战参谋们全都在分配炮火、调动阵地、统计伤亡、或者是处理前线的增援请求,完全不顾头顶时不时传来的轰隆炮响。′d-u¨s_h,u′8/8..\c?o′m_
这一刻,陈峰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战斗的中枢”。
正是这里的几十双手,几十张嘴、十几台设备,在维系着整支部队的战斗。
“哎!陈峰?你……你突围回来了?”
第一个发出惊呼的,是地图前一名和陈峰认识的作战参谋,他猛地站起身,神情有些惊讶。
因为,陈峰所在的整个旅,在傍晚的时候,几乎全打光了,他们也是刚刚确定这个消息。
而作战参谋话音未落,副旅长萧铁山也随即抬头,一双锐利的眼神在灯光下扫过来。
陈峰并不露怯,当即走上前去,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他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