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子夜,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咸¢鱼·看_书!网_ *追*最¢新*章¨节*程墨白翻越马疫研究所的铁丝网时,发现网上挂着一具尸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阴森恐怖。借着清冷的月光,他认出这正是火车上那个年轻战士!尸体的胸口被残忍地剖开,心脏位置插着一支温度计,刻度停在39.5,仿佛是生命最后的温度。尸体旁,用血写着几个模糊的字:“他们体内都有……”,让人不寒而栗。
研究所的院子里,停着三辆标有“防疫”字样的卡车,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刺眼。程墨白刚小心翼翼地靠近,警报声突然如炸雷般响彻夜空,打破了夜的寂静。探照灯亮起的瞬间,三个穿防护服的人如鬼魅般从卡车后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背后都纹着“抗- d”的标记,仿佛是一群被诅咒的幽灵。
为首的战士缓缓拉开防护服,露出绑满炸药的躯体,那炸药如同一条条狰狞的毒蛇。“快走!这里每个角落都布满了鼠疫菌!”他的声音透过防毒面具传出,沉闷而决绝,仿佛是来自地狱的警告,“4月15日的列车已经准备好了……”
战士按下引爆器的瞬间,程墨白看见他脖颈后的条形码——ct- 731- 1943.04.10,仿佛是恶魔的编号。′鸿~特?小_说+网? \追/最,新!章^节?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整个研究所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夜空。
程墨白从爆炸的冲击波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气浪掀到了研究所的档案室。火势如猛兽般蔓延,他拼尽全力抢出了半本烧焦的实验日志。最后几页记载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内容:
“昭和16年4月15日,新京(长春)站特别列车,运送2000kg菌株至南京。运输方式:活体载体。样本稳定性:72小时。”
落款处盖着“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印章,奇怪的是,印泥里混着淡蓝色的晶体,在火光中闪烁着诡异的光芒,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
濒死的战士从废墟中艰难地爬过来,用带血的手指在灰烬上画出了一幅铁轨图,那铁轨图歪歪扭扭,却仿佛承载着最后的希望:“满洲里……苏联人……要证据……”他艰难地从口腔取出一颗金牙,里面卷着微型胶片,“告诉……世界……”
长春郊外那座隐蔽的安全屋里,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程墨白将胶片置于显影液中。+l/a+n\l_a¨n^w\e¨n+x!u^e^.\c¨o~m¢随着时间缓缓流逝,画面逐渐清晰:1943年1月,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内,周墨海与身着苏军制服之人正低声密谈,神情肃穆。
更令人震惊的是胶片边缘那用俄文标注的小字:“记忆移植样本需活体运输,建议使用抗d血清携带者”。程墨白目光呆滞,脑海中如惊雷炸响,这才恍然大悟——那些“抗- d”战士,竟都是自愿成为体内携带鼠疫菌株的人肉载体!他们的身体,宛如一座座移动的证据宝库,藏着全世界正义人士急需的关键证据!
四月十一日的长春,大雪纷飞,如鹅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程墨白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将战士们的遗体并排安放在铁轨旁,为他们轻轻盖上那染血的“抗- d”旗帜。远处,汽笛声隐隐传来,那列开往南京的“特别列车”正缓缓进站,仿佛是死神的使者。
透过车窗,程墨白看见周墨海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那光芒冰冷而刺眼。就在他举起从姜大夫尸体旁找到的引爆器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发现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为了三十万南京冤魂”——这是老人最后的留言,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他的心灵。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战士们苍白的脸上,很快融化成血色的水滴,仿佛是他们的泪水在诉说着无尽的冤屈。程墨白知道,这列载着活体证据的列车,将驶向最后的战场,去揭开那黑暗的真相。
民国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清晨,长春站货运区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宛如一座冰封的城堡。蒸汽在凛冽的空气中凝结成冰雾,如一层薄纱般笼罩着整个区域,让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程墨白身着铁路工务员的制服,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双手戴着粗糙的棉手套,手中紧握着检车锤,轻轻敲击着“731- 404”号列车的轮轴。那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是他心跳的伴奏,掩盖了他急促的呼吸。
透过车底检修口那狭窄的缝隙,程墨白看见了一双双沾满煤灰的布鞋,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不多不少,正是“抗- d”小队的人数。他的眼神专注而警惕,如同一只敏锐的猎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