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就这么诞生了。
体积庞大,得两个人抬。
性能极不稳定,通讯距离… 看天线架多高,也看老天爷心情。
林好来看成果。
看着那笨重的木头箱子,听着那费劲的通讯效果,他摸了摸下巴。
“老陈啊… 这玩意儿… 还是得发电报?”
“嗯… 目前只能这样,比较稳定。”
“就不能… 弄个小的?”林好比划着,“能背着走的?俩人抬也行!不用嘀嘀嗒嗒,首接喊话!喂!听得见不?就那样!”
(电影里西海岸联邦大兵不都那样么?虽然原理不懂…)
陈博文愣住了。“首接说话?步话机?大帅… 那… 那技术要求更高… 而且干扰会非常严重…”
“试试嘛!”林好鼓励道,“简化!牺牲距离!牺牲音质!能让前线的排长班长首接跟后面炮兵喊话就行!”
“这… 我试试吧…” 陈博文觉得大帅又在异想天开了。
基于这个“指示”,无线电小组又开始了新的折腾。
拆了更多东西,简化电路,用缴获的东岛军听筒和话筒(或者干脆是土制的话匣子),电池… 这玩意儿最头疼。
最后搞出来一个… 需要两个人伺候的“怪物”。
一个人背着一个沉重的木箱子,里面是几组串联的电池(天知道能用多久),还得费劲地摇着一个手摇发电机补充电力。
另一个人拿着话筒和听筒,扯着嗓子喊。
王大彪抢先试用。
“喂!喂!他娘的陈博文!听见没有!?” 声音通过电流,变成了一阵刺耳的尖啸和杂音,传到几公里外另一个棚子里陈博文的耳朵里。
陈博文捂着耳朵,龇牙咧嘴。“听… 听见了… 彪哥… 小点声…”
“小个屁!打仗呢!能听见就行!”王大彪兴奋地对着话筒吼,“告诉林大帅!这玩意儿好使!比他娘的传令兵快多了!”
这“土味步话机”,通话距离撑死三五公里,噪音巨大,时灵时不灵。
但在某些时候,比如炮兵观察哨给炮阵地指示目标,确实比派人跑快。
“好歹能首接喊话了!”林好拍板,“继续改进!先造几部出来,给主力部队配上!”
几台笨重的“黑风牌”收发报机和更不靠谱的“土味步话机”,开始装备部队。
河口镇指挥部和煤岗、哈齐尔外围据点的联络,终于不再只靠两条腿和时好时坏的电话线了。
指挥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一点点。
情报传递,也快了那么一些。
林好站在地图前,看着上面新添的几个代表无线电通讯点的符号。
心里稍微踏实了点。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玩意儿… 小鬼子能监听到不?
他找到李墨涵和冷雨。
“墨涵,你琢磨一套暗语,用咱们黑北土话,越土越好,让小鬼子听不懂。”
李墨涵眼睛一亮:“大帅放心!墨涵己有些腹稿,保管让倭寇如听天书!”
“冷雨,你负责制定通讯纪律。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时间联络,都得有规矩。还有,留意咱们自己周围,有没有奇怪的信号。”
冷雨点头,眼神锐利。她知道这玩意的厉害,也知道它的风险。
通讯的改善,让黑风寨这台逐渐庞大的机器,运转得稍微顺畅了些。
但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危险,正在悄然滋生。
林好看着窗外泥泞的道路,第三次调整了桌上那块缴获的东岛军怀表的时间。
(麻烦事儿,一件接一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