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分析m87黑洞附近的射电数据时,发现一组4.3ghz的频率异常稳定——那是种极有规律的脉冲,像是有人在宇宙的尽头,用摩尔斯电码敲着同一个音节。
她把信号转换成声波,耳机里传来沙沙的电流声,中间夹杂着一段微弱的、几乎要被噪音淹没的旋律。那调子很熟悉,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第一支钢琴曲,就是这个旋律。“原来你在这里。”她对着屏幕轻声说,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下来,砸在键盘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她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只觉得心里某个空了很久的地方,忽然被什么东西轻轻填满了,暖暖的,像春天的阳光落在刚解冻的河面上。在林夏看不见的宇宙深处,那束来自2074年的辐射正穿过黑洞的事件视界。它携带的“陈砚”的碎片——争吵的余温、蓝星花的芬芳、临终前未说完的半句话——在巨大的引力场中被拉伸、撕裂,最终转化为纯粹的能量,融入黑洞喷流,射向更遥远的星系。某个存在于十一维空间的文明,正将这股能量解读为一首诗。他们的文字由引力波的波动构成,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大概是:“有些告别不是消失,是换种方式,陪你走过更长的路。”林夏的实验室窗外,新栽的蓝星花正冒出嫩芽。她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却每天记得给它浇水。?w_e*n_x^u-e,b~o·o?k′.,c.o¢m¢阳光穿过玻璃照在花瓣上,紫蓝色的光斑落在她正在撰写的论文扉页,那里写着:“宇宙的熵增从不是终点,当旧的有序瓦解,新的结构正在星尘中诞生。就像我们放下的记忆,终将在某个角落,重新拼凑出存在的意义。”操作台的屏幕上,背景辐射图谱仍在缓缓流动,那些来自无数陌生人的悲欢离合,正以光的速度在宇宙中旅行。林夏忽然明白,所谓遗忘,从来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那些太重的、太痛的,变成宇宙的一部分——这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在星光里,与曾经深爱的一切,遥遥相望。2083年的第一场流星雨掠过北天极时,林夏正在国际空间站的射电观测舱里调试设备。舷窗外,银色的星雨拖着淡蓝色尾迹坠入大气层,像有人在宇宙的黑丝绒上撒了把碎钻。她的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跳跃,突然顿住——屏幕上的辐射图谱里,4.3ghz频率带突然泛起涟漪,像投入石子的湖面。这组波动太异常了。不同于自然天体的随机脉冲,它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每个峰值间隔恰好0.87秒,像是某种刻意编排的信号。林夏调出近十年的存档数据,心脏猛地缩紧:2074年她剥离记忆时释放的辐射,初始频率正是4.3ghz。 “难道黑洞喷流会产生规律脉冲?”她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翻飞。解析程序运行的间隙,她望向舷窗外那颗蓝绿色的星球。地球的弧线边缘正泛着黎明的金光,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地面实验室,实习生小王曾指着一张旧星图问:“林老师,您说被剥离的记忆真的会变成辐射吗?那我奶奶去世时,我剥离的那些哭到喘不过气的夜晚,现在是不是正飘在猎户座星云里?”当时她怎么回答的?好像是笑了笑,说“也许吧”。可此刻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她忽然不确定了。那些被人类刻意遗忘的片段,或许从未真正消散,只是在宇宙中完成了某种蜕变。***解析结果在凌晨三点弹出。林夏盯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瞳孔微微震颤——那组脉冲信号的频谱分布,竟与人类大脑皮层在回忆时的脑电波图谱高度吻合。更诡异的是,模型中心的能量峰值,恰好对应着她左脑负责情感记忆的区域坐标。“这不可能。”她伸手去按警报器,指尖却在接触按钮的瞬间停住。2081年那个雪夜听到的钢琴曲旋律,突然毫无预兆地钻进脑海。doreifasol,五个音符循环往复,像有人在记忆的废墟上敲打着风铃。她猛地想起什么,转身扑向观测舱的光谱分析仪。当4.3ghz信号被转化为可视化光谱时,屏幕上浮现出一串淡紫色的光斑,排列成某种她从未见过的分子结构——但那六边形的环链,分明与蓝星花花瓣的细胞排列模式如出一辙。“它们在自我重组?”林夏的呼吸开始急促。遗忘机制的教科书里写着,记忆转化为辐射后会保持稳定频率,直到被宇宙射线彻底瓦解。可眼前的证据却在说:那些被剥离的片段,正在黑洞喷流的能量场中,重新编织成新的信息体。***同一时刻,仙女座星系的观测站里,观察者734的光学传感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它正在解析的“未命名花朵”条目下,突然涌入海量数据——比过去十年的总和还要多。屏幕上的波形疯狂跳动,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