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模拟场景中,沈溯看到当共生意识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趋同,新的思想和创意难以产生。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沈溯自言自语道。他深知共生意识对人类的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利用,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沈溯逐渐意识到“存在测不准原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难题,更是一个哲学谜题。它涉及到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根本认知。在探索这个谜题的过程中,沈溯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那里充满了惊奇与挑战,也蕴含着人类未来的希望与危机。
沈溯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引发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讨论。他相信,只有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找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在一场盛大的学术会议上,沈溯站在演讲台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哲学家们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一]?看?2书a网¤/ ¤无.]|错2,内2@容-£~台下一片哗然,人们对这个全新的理论既感到震惊,又充满了好奇。
“沈溯博士,您的理论确实具有开创性,但它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果自我认知是存在测量的误差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准确的存在数据?”一位资深的物理学家站起来问道。
沈溯微微一笑,回答道:“这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索的方向。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试图消除自我认知的影响,而是要学会与它和谐共处。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我们的观测方法,或许能够找到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的存在测量方式。”
另一位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您提到共生意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重构,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将失去自我?我们又该如何在追求种族整体发展的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沈溯认真地思考了片刻,说道:“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相信,共生意识的融合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自我的消失,相反,它可能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我与他人、与宇宙的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在个体与整体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每个人的独特性都能为种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结束后,沈溯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的研究团队开始围绕“存在测不准原理”和共生意识展开深入研究,各种新的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
沈溯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继续在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中探索。他知道,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坚信,只要人类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一定能够解开“存在”这个终极谜题,实现人类文明的飞跃。
沈溯刚走出学术会议中心的旋转门,手腕上的神经终端就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全息投影里弹出的不是实验室的汇报,而是段染那张被星尘颗粒划伤的脸——这位负责深空意识锚点维护的工程师,此刻本该在柯伊伯带的前哨站休眠。
“共生网络在冥王星轨道出现意识雪崩。”段染的声音裹着电流杂音,“三十七个锚点同时失效,最后传回的数据流里全是你的脑波特征。”
沈溯猛地攥紧公文包,皮革边缘嵌进掌心。三天前那场学术演讲的余温还没散去,他提出的“存在测不准原理”正被全球两千个实验室验证,此刻却在太阳系边缘掀起风暴。他转身冲向悬浮车库,磁悬浮车升空时,城市的霓虹在舷窗上拉出扭曲的光带,像极了实验数据里那些失控的波动曲线。
实验室的紧急灯在天花板上旋转出猩红轨迹。控制中心的全息沙盘里,代表共生意识网络的蓝色光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三十七个闪烁的红点在冥王星轨道连成螺旋状的伤口。沈溯扑到操作台,手指穿透数据流组成的光幕,调出最后三分钟的记录。
“看这里。”年轻研究员林夏把一段频谱图放大,“雪崩发生时,所有锚点的共振频率突然和您演讲时的脑波频率同步了。就像……就像整个深空网络在模仿您的自我认知。”
沈溯的瞳孔骤然收缩。演讲时他曾在潜意识里构想过极端融合场景——当七十亿人的意识像量子纠缠般共振,存在重量会突破临界值吗?这个转瞬即逝的念头,竟被共生网络捕捉并放大了千万倍。他想起段染说的螺旋轨迹,那分明是自己童年画过的银河旋涡,藏在记忆最深处的图案。
“把我的意识隔离舱调到最高权限。”沈溯扯开衬衫领口,“我要接入备用锚点。”
林夏突然按住他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