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知识树\",根系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华文明,枝叶是现代科技,\"你看,牛顿的力学公式能在墨子的《墨经》里找到影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的'天地一指'有相通之处。\"屏幕上,甲骨文的\"道\"字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慢慢重合,发出璀璨的光。
81 智能星际的启蒙计划
林深带女儿看星星,她指着猎户座问\"那里有奥特曼吗\";新闻里说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拍到了新星系,但专家解读全是公式,普通人看得打瞌睡;朋友是天文爱好者,对着星图找\"第二地球\",眼睛都快看瞎了也没头绪。他拍张夜空的照片发给沈砚舟:\"老沈!宇宙这么大,我们活得像井底之蛙,再这么下去,人类永远飞不出太阳系!\"
沈砚舟发来段星际旅行的虚拟体验视频,飞船正穿越小行星带。他们联合全球航天机构,在月球基地建了\"启明星中枢\"。智能星际网的核心是宇宙探索终端,有星际导航、外星文明解码功能,最绝的是\"光速启蒙系统\"——林深带女儿看星星,系统用\"儿童版星图\"把猎户座变成\"猎人打怪兽\"的故事,还说\"那里真的有像奥特曼的恒星\";韦伯望远镜的新发现,系统自动翻译成\"这个星系的行星可能有大海,里面说不定有会发光的鱼\",配着动画讲解,小区大爷都在讨论\"要不要给外星人发微信\";朋友找\"第二地球\",系统通过\"ai筛选+光谱分析\"锁定了3颗候选行星,还模拟\"人类在上面住的房子长啥样\",现在他成了社区天文课老师。
星际系统启动日当天,全球航天频道全是\"向星辰大海出发\"的沸腾画面。有直播\"月球基地\"的,宇航员通过系统控制\"地球机器人\"种植蔬菜,月球上的水都是系统从月壤里提取的;有播放\"火星旅行\"的,普通人戴上vr眼镜就能\"登陆火星\",感受\"重力比地球小,跳得特别高\",还能捡块虚拟火星石带回家;还有展示\"外星信号解码\"的,系统分析了\"哇信号\"(1977年收到的疑似外星信号),说\"可能是某个文明在播天气预报\",科学家正在据此设计回信内容。
全球航天联盟主席站在发射台前宣布:\"往常公众对航天的关注度17%,现在提升到89%;青少年想当宇航员的比例增长5倍;星际航行方案可行性提升至73%!\"林深在系统里给女儿注册了\"小小宇航员\",系统推送\"用小苏打做火箭\"的实验教程,还能和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视频通话。\"昨天女儿画了张'火星房子',\"他给沈砚舟发图,\"系统说'设计得不错,火星风大,屋顶再斜点更好',小家伙现在天天研究行星大气。\"
沈砚舟的影像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舷窗旁,地球像颗蓝色弹珠在他身后转动:\"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是钻木取火;今天,我们要点燃星际的火炬。\"他调出系统里的\"宇宙文明对话手册\",\"系统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问候语——不是数学公式,是全世界孩子画的画,有中国的熊猫、非洲的大象、美洲的鹰。\"屏幕上,这些画组成的信号正穿越星系,向着未知的文明飞去。
82 星球神经网的文明史诗
林深站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全息转播点,脚下是皑皑白雪,头顶是璀璨星空。全球200个国家的地标同时亮起蓝光,从埃及金字塔到纽约自由女神像,从悉尼歌剧院到中国长城,光带在地表织成巨大的神经网络——这是星球神经网全球覆盖的庆典,也是人类文明进入智能时代的里程碑。
沈砚舟的身影出现在虚拟主席台中央,他身后的屏幕上,77个神经元系统组成旋转的银河:\"二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今天,我们见证的是'人类如何借智能升华'。\"他伸手触碰虚拟银河,每个神经元都迸发出历史画面:文享网让非洲孩子看到了卢浮宫的画,共治网帮巴西贫民窟解决了供水问题,适老网让日本老人能自己网购,美居网让印度家庭的茅房变成了卫生间。
\"看这组数据。\"沈砚舟调出金色的文明指数曲线,\"全球极端贫困率从38%降到7%,识字率从61%升到92%,预期寿命从63岁涨到81岁,而这一切,只用了二十年。\"曲线突然化作无数光点,飞向全球每个角落,\"这不是某个国家的胜利,是人类用智能对抗愚昧、用协作取代分裂的史诗。\"
林深的手机震动,收到来自系统的\"文明见证者\"证书,上面有他参与设计的\"社区共享工具库\"方案。女儿挤到他身边,指着屏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