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费我来协调,你们尽管放手干!"
接下来的一周,整个社区都动员了起来。3栋的小王捐了他爷爷的旧算盘,算珠都磨圆了,说是当年供销社的"镇店之宝";5栋的程序员小吴把他爸妈的恋爱bp机找了出来,还特意买了电池,开机时"滴滴"的声音引得一群孩子围观;连哈桑都拿来了他岳母织的地毯,上面的花纹记录着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微^趣,晓?税′ \已-发?布`蕞!欣-漳\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馆那天,档案馆里挤得满满当当。最热闹的是"口述故事区",张大爷坐在麦克风前,讲他和张奶奶怎么用三个月工资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全楼的人都来我家看《霍元甲》,板凳从屋里排到楼道";刘奶奶拿着搪瓷缸子,讲她老头子怎么在饥荒年把口粮省给孩子,"他总说自己是糙汉子饿不坏,其实天天晚上饿得睡不着"。
林深在"实物展示区"给参观者做讲解,指着一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说:"这是7栋李奶奶的陪嫁,她当年从农村嫁到城里,就带了这一件棉袄,后来改了又改,给三个孩子都穿过。"
突然有个小姑娘指着玻璃柜里的旧课本问:"阿姨,这上面的字怎么是繁体字?"
林深刚要解释,旁边的退休教师周老师接过话:"这是1956年的语文课本,那时候还没推广简体字呢。"他从包里掏出自己保存的毕业证,"你看,我这1968年的毕业证上,名字还是繁体的。"
沈砚舟在"互动区"忙得满头大汗,一群孩子正围着他用黏土捏"老物件"。小虎捏了个算盘,虽然珠子歪歪扭扭,但还像模像样;穿背带裤的小姑娘捏了个搪瓷缸子,上面用彩笔写着"劳动最光荣"。
"沈叔叔,我能捏个手机吗?"一个小男孩举着黏土问,"我爷爷说他第一部手机跟砖头一样大。"
"当然能!"沈砚舟笑着说,"等你捏好了,我给你找张'大哥大'的照片,保证比你爸的智能手机酷。"
中午的时候,社区食堂送来了包子和粥,大家就坐在档案馆的地板上吃,边吃边聊。张大爷给年轻人看他当年的工作证,照片上的小伙子头发浓密,眼神清亮;刘奶奶教孩子们辨认粮票,"这是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金贵,当年出差没这个寸步难行"。
林深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穿西装的男人在偷偷抹眼泪,他正看着玻璃柜里的一个旧饭盒。"您怎么了?"林深递过去张纸巾。
男人擦了擦眼睛,指着饭盒说:"这饭盒跟我爸当年用的一模一样。他是货车司机,总带着这个饭盒跑长途,我小时候总等着他回来,饭盒里偶尔会有块糖。"他顿了顿,"他走了五年了,刚才听到张大爷讲往事,突然就想他了。"
林深拍了拍他的肩膀:"您要是愿意,也可以把您爸的故事录下来,存到档案馆里——就像他还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他的人生。"
男人点点头,声音有点哽咽:"好,我明天就把他的老照片和驾驶证带来。"
下午的时候,档案馆来了个特殊的参观者——陈叔,那个失独的聋哑人。他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他儿子的日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小动物。林深赶紧拿出手语翻译器,陈叔比划着说:"我儿子生前喜欢画画,这本子里有他想当动物学家的梦想,我想把它存在这儿,让大家知道他来过这个世界。"
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林深接过日记本,里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了童趣。"我们会好好保存的。"她用手语比划,"还会在旁边放个牌子,告诉大家这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陈叔的眼睛红了,突然给大家鞠了个躬,然后转身用手语"说"起了他儿子的故事,虽然没有声音,但每个人都看懂了那份父爱。
傍晚的时候,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档案馆,给每件老物件都镀上了一层金边。林深看着墙上的"故事地图",上面用红线连接着每个家庭的故事:张大爷的纺织厂爱情,刘奶奶的饥荒年记忆,李奶奶的补丁棉袄,陈叔儿子的动物梦......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在地图上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社区记忆画卷。
"你看这地图,"沈砚舟递给林深一杯热水,"比任何数据都有力量。上周有对父子在这儿吵架,父亲总说儿子不懂事,儿子嫌父亲太固执,后来他们在'年代对比区'看了各自小时候的玩具,突然就和解了——儿子说'原来我爸小时候玩的弹弓比我的游戏机有意思',父亲说'现在的孩子压力也挺大'。"
林深想起那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