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仙婆媳的想法挺美好,可现实来了当头一棒。-零-点+墈·书- -庚′芯?醉?快¨
除了能找到洗盘子洗衣服的活儿。
其他的工作根本找不到。
杨福平咂么下嘴感慨:“干啥都要工作经验啊!”
李水仙掰手指头:“我倒不是干不了,可那活儿吧,时间长,还给不了几个钱儿。
说点儿不好听的,连我自个儿一天的嚼谷都挣不出来!”
这倒是实话,老杨家的伙食,在当下来说,顶得上个大学教授的水平了。
杨福平安慰道:“不急不急,就是找到了,一时半会儿也没工夫去。
家里两个小的拴着腿儿呢。
等他们都能送学校了,你再发愁也不迟。”
白天安抚完他娘,晚上还得身体力行的安慰媳妇:“你在家跟着娘多学点儿字儿,宽备窄用。
等孩子能脱手了,我也帮你瞅瞅有什么合适的工作。
再说了,我媳妇这么聪明的人,就是没有工作经验,那干起活儿来也是一点就通!”
刘翠芬听着顺耳,一巴掌拍下杨福平作乱的手:“当家的,你说的对!既然如此,就不能再弄出孩子了!不然我哪年才能出去工作!”
杨福平顿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快,小两口就顾不上炕上那点儿事儿了。
刚过半个月,老钱这头还没信儿的时候。-零`点?墈_书! /嶵?歆_蟑?节!耕+歆¢快¢
市面上粮价又起了波动。
坏消息,粮价又涨了。
好消息,杨福平供职的粮店被接管了,粮食不让涨价!
(1949年4月18至25日,平汉线粮价高,来源不畅,导致北平粮食外流。此时,一些私营粮商借机哄抬粮价,北平粮食涨价风持续了8天。)
第一天,知道消息的人还不多。
第二天,粮店几乎被包围了。
杨福平当机立断,又使出了限量的法宝,对着一张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面孔,苦口婆心道:“街坊邻居老少爷们儿,咱这粮店也是开了几十年的老店。
来买粮食的基本都是前后胡同住着。
您说我要是不限量,前面儿来个脸生的,一口气把粮食包圆儿了。
排后头的老少爷们儿同意吗?”
队伍虽说排的歪歪扭扭,可答案是异口同声的:“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杨福平把选择权交给群众:“咱们得相信政府,粮价波动只是一时的,您要真是一口气买了百十斤回家,过几天粮价降了咋整?
要是媳妇一拍脑袋买的,估计回家得挨顿老拳。
要是爷们一上头买的,估计过几天脸得挠开花。
您寻思我说的对不对!
现在咱们商量下,限量是二十斤合适还是三十斤合适?
这可不算少了,家里人口少的,都能吃上十来天了!”
人群立马就嗡嗡了起来。-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
这会儿被小孙赶过去叫来军管会的同志才从后门挤进来。
刚刚在外围己经听到了杨福平的处理方式,一颗怦怦跳的心平稳了不少。
他是真怕有人哄抢粮店!
为了不影响杨福平发挥,这位面熟的男同志,摆手示意小孙不要吭声,自己默默的站在杨福平身后不远处。
看着他处理这次的风波。
等的不到两分钟,大娘们先开了口:“三十斤不行!咱这就没有小家口的人家!最少五十斤!”
这话三三两两的说了之后,附和的人也多了起来。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杨福平也豪爽:“既然列位都商量好了,我也不败兴,既然说了五十斤,那五十就五十!
街面上的人家我不说认全活了,也差不多认个七七八八。
千万别一家出来两个人排队,老少爷们儿也帮我看着,别人家多买了五十斤,最后排到您这儿不够了。那可就对不住了!”
虽说排队的时候还有些小摩擦,可杨福平也不去管这些个细节。
大势己定,浑水摸鱼的也翻不起浪来。
杨福平知道,后面儿仓库里还有万把斤粮食。
外面闻风而动过来买粮食的,也不过七八十户人家。
街坊邻居都不是冲着闹事儿来的,里面混着的生脸,才是坏事儿的引子。
杨福平回到财务室算盘珠子打出火星子。
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