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源艺术社区的邮戳策展
2015年春,二十五岁的林晚在墨源艺术社区策划\"邮戳艺术展\",17块展板的排列突然组成完整邮戳。!鸿-特?小¢说_网¢ ~更/新′最.全*\"阿晚看展签!\"太奶奶指着1980年的剪纸展海报,展签的字体与她现在手写的\"并蒂荷\"落款完全一致。祖父用修表镊子调整展架角度,镊尖划过的轨迹与社区老槐树的年轮共振,展厅入口的地胶突然显形1980年的粉笔线——太奶奶当年就是沿着这线摆放剪纸作品,她的布鞋印与林晚的帆布鞋印重叠在展签旁。
(一)展架的邮戳间距
林晚用卷尺量展板间距,170厘米的间隔与太奶奶剪纸的留白宽度一致。\"1980年的展架间距=邮戳齿孔间距x10。\"太奶奶展开当年的布展笔记,纸页上贴着祖父修表用的铜尺,刻度与现在的卷尺完全重合。展架的铝合金边框投影出太奶奶的剪纸纹样,阳光透过边框的镂空,在地面拼出17号齿轮的影子,与老座钟的投影形成十字交叉。
(二)导览图的时光脉络
导览图的17个参观节点组成邮戳。\"太奶奶画的参观动线。\"策展助理展开旧图,1980年的箭头走向与现在的电子导览路径重叠,图上标注的\"银杏展区\"正是林晚现在摆放祖父修表工具展的位置。导览图的折痕里夹着片干枯的桂花瓣,是1980年太奶奶从剪纸坊摘的,香气与现在展区的桂香薰完全相同,17hz的香氛扩散频率与老座钟共鸣。
二、家庭旧物展的记忆邮戳
(一)旧物的邮戳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