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违反者严惩不贷。
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
在公路工地:
吉田队依旧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但八路军组织龙国工人分批进入吉田队的作业面观摩学习。老赵蹲在旁边,看着鬼子用标尺量、用刮板刮,嘴里嘟囔:“啧,是有点道理…这基础看着是瓷实。” 他回去后,主动要求技术员给他详细讲解坡度、级配要求,还组织自己队里的骨干成立“质量检查小组”。
*吉田也发现,龙国工人那种“土办法”有时效率奇高。比如搬运碎石,他们发明的“滑槽+独轮车接力”法,比鬼子用箩筐肩扛手抬快得多。吉田虽然脸上依旧严肃,但私下也默许手下鬼子“偷学”这种高效的组织方式。
在铁路工地:
*中岛信夫被请来给龙国工人上课,讲解枕木间距、道钉角度对钢轨应力分布的影响。开始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但中岛用简单的模型演示后,工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多敲一锤子少敲一锤子,差别这么大!” 从此,铺设枕木时,拉线、量尺成了必备工序。
而中岛也惊叹于龙国工人在复杂地形(如山沟、河滩)架设临时便桥的灵活性和速度,这些经验是死板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双方开始共同探讨如何将“龙国速度”与“鬼子精度”结合。
在煤矿:
那次小冒顶事件后,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八路军强制要求所有工作面,必须严格按照熊谷队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安全规程掌握的标准支护流程进行,并由技术员和鬼子安全员经过思想改造的共同检查。龙国矿工也自发研究更安全高效的支护方法。效率虽然短期内略有下降,但事故率大大降低。
熊谷敬一看着龙国矿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着远高于己方的干劲和产量,他那顽固的脸上也出现了一丝松动和不解。
熔炉初成
春去夏来,太行山下的建设工地,依旧热火朝天。但氛围己悄然改变。
公路上,吉田队的鬼子依旧一丝不苟地测量、刮平,但旁边龙国工人的作业面上,同样能看到拉起的标线,工人们拿着卡尺检查碎石大小,压路机严格按照规定的遍数压实。老赵甚至会拿着水平仪,操着刚学会的蹩脚日语单词和吉田队的监工讨论某个坡度的调整。
铁路线上,枕木间距均匀,道钉齐整。中岛信夫背着手巡视,偶尔看到龙国工人用自创的工具快速校准钢轨,他会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甚至微微点头。
煤矿深处,支护架牢固整齐。熊谷队的鬼子在安全员的监督下工作,龙国矿工则在研究如何改进通风管道,提高效率。虽然交流不多,但那种互相戒备、互相轻视的氛围淡了。
黑岛森田带着他的队伍在城里挖沟,沟壁笔首,沟底平整。路过的市民啧啧称赞:“嘿,这沟挖得真地道!” 黑岛听到翻译,那张被李云龙骂惯了的脸上,竟也难得地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成就感?旁边监督的八路军干部笑着对市民说:“这是咱们工人和改造好的战俘一起干的活!技术要精,责任心更要强!”
汗水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腿。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上,用各自的智慧和汗水,共同浇筑着通往未来的基石。从最初的碰撞、摩擦,到互相观察、学习、融合,龙国工人骨子里的“基建狂魔”基因,正汲取着严谨精细的养分,而鬼子俘虏们刻板的技术标准,也在龙国工人充满创造力的实践中找到了新的活力。这场建设,不仅是修复山河,更是在熔炉中锻造着新的精神与技能。山西的重生之路,就在这汗水与智慧的碰撞交融中,坚实而充满希望地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