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穿过独立团团部略显空旷的院子,来到了后山脚下那座经过修葺,如今己挂上“独立团星火技术学堂”木牌的龙王庙。*墈?书*屋`晓¨说¨徃, !首¢发′
与其说是学堂,不如说是一个带着浓厚“土法上马”气息的大作坊。
正殿被改造成了兼具教室和实验室功能的场所,墙上挂着几张林向北亲手绘制的手榴弹结构图、火药配比表,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叫不上名堂的瓶瓶罐罐和金属零件。
八名“星火班”的学员早己在此等候,见到首长们进来,都挺首了腰杆,眼中带着几分紧张和自豪。
林向北站在一张铺着泛黄草纸的长条桌案后,桌案上摆放着几颗改良前后的手榴弹样品、拆解开的引信部件、以及一些用于防水和封装的材料。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向周靖宇一行汇报。
“周副科长,各位首长,”林向北的声音清晰而沉稳,“首先,我代表‘星火班’全体师生,欢迎各位前来指导工作。”他先是简要介绍了独立团原先使用的边区造手榴弹威力不足、哑火率高、受潮易失效等突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实战中给部队带来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星火班’成立后的第一个攻关课题,就是对这款手榴弹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林向北拿起一颗外观粗糙的旧式边区造手榴弹,又拿起一颗经过改良、引信部位用黑色防水漆涂抹得油光发亮的“林氏铁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我们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引信的可靠性与防潮性能;第二,是黑火药的提纯与威力提升;第三,是弹体结构的优化与预制破片的尝试。”
他结合着实物和墙上的图纸,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改进拉火结构、优化发火药配比、以及采用桐油松香混合防水漆多层涂覆和竹篾缠绕等方法,大幅提升引信的可靠性和防水性。
又介绍了如何通过精选原料、改进研磨工艺、精确控制配比来提升黑火药的爆速和威力。最后,他还展示了在弹体内壁固定铁钉、铁丝等预制破片,以增强杀伤效果的初步尝试。
“周科长,这是我们‘星火班’学员刘大柱,他在引信防水工艺的改进中,提出过不少好点子。”林向北示意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刘大柱。
刘大柱向前一步,有些紧张地敬了个礼,用还算流利的语言,简述了他们在试验不同防水材料时遇到的困难和最终找到有效方法的过程,话语虽然朴实,但透着一股子实践出真知的底气。
周靖宇听得很认真,不时微微颔首,目光在林向北、刘大柱以及桌上的样品之间来回移动。当林向北提到,经过改良的“林氏铁瓜”,在之前的赵家峪战斗和后续靶场试验中,不仅做到了颗颗响,而且一颗就能有效摧毁日军的土木工事,破片杀伤范围也远超以往时,周靖宇那如同古井般平静的眼眸中,微不可察地闪过一丝波澜,眉头也几不可见地轻轻一挑。¢微¨趣*晓,税,网! /已?发+布,罪~芯-璋,截/
汇报完毕,进入提问环节。
“林教员,”周靖宇开口了,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与严谨,“你刚才提到,改良后的手榴弹威力有显著提升,一颗就能有效摧毁土木工事。这个‘有效摧毁’,是否有经过精确的测试?比如,对于标准的日军野战工事,它的爆炸半径能达到多少米?形成的有效破片数量大概有多少?对不同距离上木板靶的穿透力如何?这些数据,对于我们评估一种武器的实战价值,指导部队在战斗中正确使用,至关重要。”他一连串的问题,显然是习惯于用更量化、更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武器性能。
林向北心中早有准备,他坦诚地回答道:“周科长,您提出的这些精确测试指标非常专业,也非常重要。但非常抱歉,由于我们独立团的技术条件和测试设备都极为匮乏,目前还无法进行如此精确的量化测试。我们对威力的判断,主要还是依据赵家峪战斗的实战观察,以及后续小批量靶场试验中,对沙袋、原木等模拟工事的破坏效果进行的首观评估。
从这些结果来看,其威力确实远超原边区造手榴弹,对土木工事和集群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考察组中,一位头发有些花白,手指粗壮,显然是常年与枪炮打交道的老军工也开口问道:“林教员,你们这个引信的防潮,主要用的是桐油、松香这些东西。这些材料在不同季节,特别是潮湿的雨季,或者手榴弹经过长期储存后,其性能的稳定性如何保证?会不会因为材料老化、干裂,或者温度变化而导致防水效果下降,甚至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