膺惩暴支”的士兵,现在一听说要出村执行任务,就想方设法地找借口推脱。
就在渡边谦一焦头烂额之际,一份来自旅团司令部的命令,暂时缓解了他的窘境,却也给他带来了新的压力。
命令要求他,立刻将近期辖区内遭遇的“新型爆炸物袭击事件”的详细情况,包括现场勘查报告、伤亡士兵的验尸记录、以及所有收集到的爆炸物残骸样本,整理成专案,上报给旅团情报部特高课,并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军官——特高课情报分析与技术甄别少佐,小泉敏一郎,前来杨村据点,专门负责调查此事。
小泉敏一郎,年近西十,身材不高,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甚至有些羸弱,但镜片后那双细长的眼睛里,却总是闪烁着如同毒蛇般阴冷而锐利的光芒。
他早年曾在德国留学,主攻化学与爆炸物工程,是日军中为数不多的既懂技术,又精通情报分析的“特殊人才”。他经手处理过的“疑难杂案”不计其数,尤其擅长从最细微的蛛丝马迹中,还原事件的真相,并找出对手的破绽。
接到命令后,小泉敏一郎不敢怠慢,立刻带着两名助手和一整套精密的技术勘察设备,从旅团部出发,日夜兼程,赶往杨村据点。
他对这个所谓的“土八路新型爆炸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在他看来,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农民,即便是穿上了军装,也不可能在技术上有什么像样的建树。他甚至有些怀疑,这会不会是某些地方部队为了夸大战功或者推卸责任而编造出来的谎言。
然而,当他抵达杨村据点,亲自查看了渡边谦一提供的那些零散的爆炸物残骸——几片烧焦的竹筒碎片,几颗锈迹斑斑的铁钉,以及一些成分不明的黑色粉末(那是林向北早期试验时,威力不足的黑火药残渣)——又仔细询问了那几个侥幸从雷区边缘逃回来的伪军士兵的描述后,小泉敏一郎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凝重的表情。
“中尉阁下,”小泉敏一郎用他那特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对渡边谦一说道,“看来,我们这次遇到的对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一种猎人发现狡猾猎物时的兴奋与专注,“我需要去那些事发地点,亲自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