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铵(NH?Cl)。
“大家看,这是一种盐。”他解释道,“但是,当它受热分解,或者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由极其微小的固体颗粒组成的、如同浓雾般的气溶胶。这种‘雾’,密度极大,遮蔽效果极好。”
他又写下另一个名词——氧化锌(ZnO)。
“而这个,是一种吸湿性极强的粉末。我们将它与氯化铵混合在一起,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它会迅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让我们的‘雾’变得更加浓厚、更加持久,像粘在空气中的棉花糖,风轻易吹不散!”
这个全新的理论,让孙小毛等学员听得是如痴如醉。
在林向北的指导下,他们利用“土法合成”的方式——用根据地常见的菱锌矿进行煅烧,再用焦炭进行还原,成功地制备出了第一批纯度虽然不高但足以使用的氧化锌粉末。又利用从一些天然盐卤中提取的原料,合成了少量的氯化铵。
当这两种神奇的白色粉末,与其他的发烟剂,按照一个全新的、精确的配比混合在一起后,一种全新的、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白色粉末状发烟剂,诞生了。
试验场上。
当一颗装填了新型发烟剂的“没良心炮”烟雾弹,被成功发射出去后,所有观摩的人,都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炮弹在预定区域落地,没有爆炸,只听“砰”的一声闷响,那是弹壳破裂的声音。
紧接着,一股股极其浓厚、如同牛奶般洁白的烟雾,以惊人的速度,从弹着点猛地喷涌而出!那烟雾不像普通的烟一样向上飘散,而是如同有生命一般,紧紧地贴着地面,迅速地翻滚、蔓延、扩散!
短短十几秒钟,一道长达五十米、高约三米、几乎完全不透明的、如同神话中仙境般的浓密“烟墙”,便横亘在了阵地之前!山风吹过,这道烟墙只是微微晃动,却丝毫没有被吹散的迹象,其持续时间,经过计时,竟长达近两分钟之久!
“我的老天爷……”孔捷看着那道如同实体墙壁般的浓雾,惊得合不拢嘴,“这……这他娘的是张白布帘子吧?!”
丁伟也看得是眼神发首,他喃喃道:“有了这玩意儿,鬼子的机枪……就成了烧火棍了!”
李云龙更是激动得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起来:“好!好啊!林小子,你真是老子的神仙!有了这宝贝,老子就能让弟兄们,大摇大摆地走到鬼子的城墙根底下,再跟他算总账!”
然而,林向北带给他们的惊喜,还远不止于此。
他没有沉浸在众人的赞叹中,而是走到一块早己准备好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了他在高级军事干部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术教学”。
“各位首长,”他的声音,自信而又沉稳,“这道‘烟墙’,不仅仅是一道墙。它更是一种全新的战术语言,一种可以改变战场攻防节奏的利刃。”
他先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五个大字——火力-烟幕协同。
“我们的烟雾弹,不能乱放。它必须和我们的火力,进行最精准的协同!我建议,在总攻发起时,我们的炮兵,第一轮,先用高爆弹,对敌城墙上的主要火力点进行摧毁。第二轮,立刻发射烟雾弹,在冲锋路线上,制造烟幕!”
他看着众人,解释道:“这时候,鬼子会怎么样?他们看不见我们,但他们知道我们要冲锋了,必然会下意识地,对着烟雾区域进行盲目扫射!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在他们浪费子弹的同时,我们的机枪和神枪手,就可以根据他们暴露出来的枪口火焰,对那些残存的火力点,进行第二次的精准清除!”
这番话,让丁伟和孔捷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他们都是战术大家,立刻就明白了这种协同战术的可怕之处!
林向北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另外六个字——跳跃式烟幕延伸。
“我们的烟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移动的,是跳跃的!”他画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我们的炮兵排,可以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在距离城墙三百米处,打出第一道烟幕。我们的突击队,立刻冲进烟幕,完成第一段的跃进!”
“就在第一道烟幕即将消散之时,第二小组,在距离城墙两百米处,打出第二道烟幕!我们的突击队,立刻从第一道烟幕中冲出,进入第二道烟幕的掩护范围!”
“以此类推!第三道!第西道!我们就像在战场上,为我们的冲锋部队,铺设了一条由浓雾构成的、不断向前延伸的安全走廊!让他们能以最小的代价,安全地、快速地,抵达城墙根下!”
当林向北讲完他这套全新的“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