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的“优待室”回来后,林向北立刻召集了“飞火流星”攻关小组的全体成员,将那几个足以决定火箭筒成败的关键技术要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
“同志们,德国专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林向北的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标准的空心锥形结构,“42度的锥角,1.5到2.5倍口径的最佳炸高,以及……紫铜制成的药型罩!这就是我们‘飞行太保’那根能够洞穿一切的‘毒牙’的秘密!”
整个实验室,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困扰了他们多日的难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攻关行动,立刻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最关键的,是制作那个紫铜药型罩。以独立团目前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纯铜材料。
“把咱们缴获的那些用不上的日军炮弹,全都给老子搬过来!”林向北当机立断,“特别是那些75毫米山炮的铜制弹壳!那玩意儿,就是上好的紫铜!”
于是,在王有才的铁匠铺里,炉火再次烧得通红。他们将一枚枚黄澄澄的、刻着日文的炮弹壳,投入到熔炉之中,将其化为滚烫的、金红色的铜水。
紧接着,他们用林向北设计的、经过反复修改的陶制模具,将铜水浇筑成一个标准的锥形。再由王有才和几个最手巧的师傅,用楚云飞送来的那套德制精密锉刀,对着图纸,一点一点地进行手工打磨、抛光。
每一道工序,都精细到了极致。他们知道,这个小小的、如同碗一般的铜罩,其表面的光滑度和角度的精确性,将首接决定“飞行太保”的最终威力。
几天后,当第一枚闪耀着玫瑰金色泽的、完美无瑕的紫铜药型罩,被成功制造出来时,整个“飞火流星”小组,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E/Z¢晓-说/枉· _唔!错*内+容+
他们成功地,为“飞行太保”锻造出了最致命的“毒牙”!
在战斗部取得突破的同时,“飞行太保”的发射装置,也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看起来,就像一根被放大了数倍的、粗壮的烧火棍。
它的主体,是一根长约一米五的、经过热处理和内壁精磨的无缝钢管,两端开口,足以容纳一枚火箭弹从中穿过。
在钢管的下方,焊接固定着一个由弯曲木板和厚牛皮组成的简易肩托,以及一个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握把。握把的前方,是一个简陋却又致命的扳机。
与传统枪械不同,这个扳机连接的不是击锤,而是两根细细的电线。电线的另一头,连接着一个固定在炮管侧面的、用油布包裹的小木盒。木盒里,是几节经过串联的、能提供瞬间高压电流的干电池。
在炮管的上方,则固定着一套由林向北亲自设计的、由几片铁皮和一根准星组成的、极其简陋却又足够有效的折叠式机械瞄准具,上面甚至还用刻刀,刻上了“50米”、“100米”、“200米”的简易射程标尺。
这就是“飞行太保”火箭筒V1的完全体。它没有德式“战车噩梦”那般精密的工业美感,也没有美式“巴祖卡”的成熟设计。它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土法上马”的粗犷与简陋。
但是,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从它那简洁而又充满力量感的线条中,感受到一种……一种专门为了毁灭而生的、不讲道理的恐怖气息。
老鸦峪,后山靶场。\秒~蟑¨结/暁′税.网^ +更·辛-蕞+筷.
为了检验“飞行太堡”的最终威力,工兵排的战士们,用上了从县城里偷运出来的最后几包水泥和钢筋,严格按照日军的野战工事标准,搭建了一个正面厚度超过半米、内部还用沙袋进行了加固的、足以抵御重机枪扫射和普通手榴弹攻击的加强型机枪地堡模型。
李云龙、赵刚、丁伟、孔捷,以及旅部的王科长,所有的大人物,再次悉数到场。他们要亲眼见证,这件被李云龙吹得神乎其神的“单兵炮”,到底是不是驴粪蛋子表面光。
“段鹏!”李云龙亲自点将,“你小子,是咱们未来的巷战尖刀!这开天辟地的第一炮,就交给你了!给老子好好地打!要是打偏了,仔细你的皮!”
“是!”段鹏沉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大步上前,从林向北手中,接过了第一具完整的“飞行太保”火箭筒和一枚装填了“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火箭弹。
入手沉甸甸的,但完全在一个成年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众人的注视下,段鹏熟练地将那枚尾部带着稳定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