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将开国功臣统统杀光的戏“二十八宿上天台”,编派宋太祖赵匡胤杀了义弟郑恩,郑恩之妻陶三春兴兵,赵匡胤陪罪的戏“打龙袍”。于是“狸猫换太子”就此出笼,那些皇子生母,在戏里不但逃过一劫而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回太后宝座,借着戏文来骂孙太后、万贵妃,也同时把明英宗明宪宗涮了一把。
而刘娥同刘秀赵匡胤一样,也替后来朝代的宫闱血案背上了黑锅一个。
在当时,李氏则一直留在刘娥的身边,逐步被册封为崇阳县君、才人、顺容等位,并且又生了一个女儿,刘娥还派刘美前去寻找她的亲人并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对于她毫无兴趣,对于有可能成为白头宫女的结果和目前相比,她虽然有失去儿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显贵和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认命接受这种安排。再说,小公主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直到真宗将小公主舍入道观,出家为女道士,这位公主才顺利长大,也因此李氏更认为自己无福为母,终她这一生默不开口。
还是那句老话,掌握皇权是件体力活,刘娥自封为皇后以来,真宗的身体也渐渐走向下坡路,而刘娥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追随真宗,对于他的思想政见都极为了解,更兼记忆力超强,思路敏捷善于分析局势,真宗渐渐在政事上依赖刘娥作为助手,时长日久,刘娥虽然人在后宫,但是对整个朝延中的局势变化已经一目了然,甚至也对真宗的执政有所影响。
当时的宰相是王钦若,他精通史学满腹才学可惜貌丑心也丑。他先是排挤陷害掉大功臣寇准之后,再利用天书事件将大权揽于一身。王钦若揽权久了就开始不稳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长久,为了防止相权过大,皇帝总是时不时地给宰相们实行轮岗制。赵普曾经三度为相,吕蒙正也曾经三度为相,说明他们做宰相再称职,皇帝也喜欢给他们轮轮岗。王钦若当初,也是看准因为寇准权势过大,到处插手其他政务,连皇帝的话都不放在眼中扬长而去的情况,才适时挤走寇准,得居相位。现在则是轮到他自己掌权过久被副相丁谓挤下台去了。
丁谓跟寇准原本是好朋友,这事儿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丁谓挤下王钦若之后,不但没有自己争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荐被王钦若排挤掉的寇准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准任相之后,很快又跟丁谓发生了矛盾,可见权力面前,友情的确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发的时候,政事上只能交给皇后刘娥。而宰相寇准对此深为不满,这时的寇准也同当年的寇准不一样了,他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制造“天书”祥瑞,亲手去操作自己当年极力反对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对于权力十分执着。
权力的争斗进入白热化,副相丁谓为了扳倒寇准,和刘娥结为政治同盟。丁谓这时候已经跟刘娥结了亲戚,丁谓的儿子,娶了刘美的大舅子钱惟演的女儿,这种拐弯的亲戚,更使这种同盟多了一重保障。而这时候,寇准通过宦官周怀政独自见了真宗,并说动真宗同意由太子监国,寇准辅政。真宗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而寇准回去之后,叫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杨亿知道这是件机密的事,立刻闭门去起草诏书。而寇准本人却一高兴喝多了老酒,把整件事都说出来了,而且很快的传到了丁谓的耳中。丁谓立刻进宫,面见真宗。
看来寇准的确不适应执政,“君不密而失国,臣不密而shi身”身为政治人物,说话做事这么轻率而不顾后果,的确是危险,难怪他第一次败于王钦若之手,第二次又败于丁谓之手,就是败在这“狂傲轻率”四个字上。真宗大怒,他昨晚只是点点头表示这事儿可以考虑,寇准转眼就付诸实施而且嚷到满世界皆知上了。而且刘娥也适时更进一步提醒他,太子今年才九岁,能有实质的监国能力吗,寇准这样做实是架空皇帝自己夺权。真宗对寇准的好权和轻率深为失望,立刻下旨将他罢相。
事情并没有完,宦官周怀政见寇准被贬,深怕因此连累自己,竟然狗急跳墙,想要发动改变囚禁刘娥杀死丁谓,逼真宗退位太子登基,并由寇准执政。不料改变失败,寇准牵连其事,被贬出京城。丁谓此时已经和寇准撕破脸皮,最好的朋友往往会成为最大的敌人,丁谓大权在手,将寇准一贬再贬,直流放到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去。
此事不久之后,真宗去世,临死前下诏:“军国大事由皇后处分。”亦即是将整个军国大权,全部交托到他这一生所最信任的妻子手中。
刘娥和真宗四十年的夫妻,一旦阴阳相隔,她立刻要面对最险恶的斗争。宰相丁谓这时候独揽大权,他虽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