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的生母李氏因病去世了,刘娥在她临死前,册封其为宸妃。
明道二年(公元1033)二月,刘娥如愿地穿着天子衮龙袍、头戴仪天冠,只是象征性地减掉了两三样装饰品,仍然以帝王的姿态步入太庙,行祭天初献之礼,皇太妃杨氏为亚献、仁宗皇后郭氏为终献者。仪式结束后,刘娥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这个冗长无比的尊号,亦是只有天子才能领受的。
但是就在太庙回来的路上,刘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次年就猝然去世了。临死前,她仍不放手权和,留下遗言让太妃杨氏继她为皇太后,继续临朝听政。杨太妃这个一辈子对刘娥忠心耿耿的后宫女子,虽然继位为太后,但她既没有刘娥的才干也没有刘娥的胆量,在群臣的反对下主动请辞。
刘娥之死,令得她的养子仁宗大为悲伤,数日痛哭不能上朝,这时候八王爷赵元俨闯入宫中,注意这位八王爷并非民间传说中的赵德芳,因为赵德芳早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就去世了,这位赵元俨是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也是这时候仁宗的叔伯辈亲人。赵元俨曾在真宗死后逗留宫中不走,企图重续“兄终弟及”的神话终于斗不过刘娥,闭门不出此时赵元俨进宫对仁宗说,刘娥并非仁宗生母。这个时候,仁宗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并因赵元俨的话下对生母的死因产生怀疑,但在对自己的生母李宸妃开棺验尸之后,发现李宸妃尸体并未下葬而是用水银保存完好,而且身穿皇后的服饰面目如生……一向追求完美的刘娥,早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下,对自己的身后事作了完美的处理。仁宗跪倒刘娥灵前,叹“人言可畏”,自己险些错怪了养母。
刘娥死后,被她控制了十几年的仁宗才第一次可以单独召见朝臣。因为刘娥临死前,仍然身穿皇帝的龙袍,因此如何处理这件事,成了刚亲政的仁宗和群臣的大问题,因为连女皇帝武则天死的时候,也是穿太后凤袍下葬的。
于是有了如下这一段对话……赵祯在皇仪殿号啕大哭问群臣:“太后临终时前已经口不能言,却几次扯动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什么话要交待,不知道她究竟有什么心愿未了?”曾经大力反对刘娥身穿龙袍的参知政事薛奎立即会意,说:“太后必是不愿穿着天子冠服入葬,免得于地下难见先帝。”于是此事顺理成章,仁宗体贴太后的心意,为其换上凤袍而下葬。但是对于刘娥的定位,宋人仍是有定论的。仁宗下旨,仿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的谥号,为刘娥拟四字谥号“章献明肃”皇后,在此之前,皇太后都是两字谥号,唯从刘娥开始,垂帘称制的太后和武则天一样为四字谥号。
在刘娥死后,翻案风起,纷纷有人上书非议刘娥,仁宗遂以“不忍听此言”为由,下令任何人不得非议刘娥执政时的对错。虽然刘娥并非仁宗生母,但是仁宗在知道身世之后,仍然处处表示对刘娥的追思和尊敬,这对母子的感情,却着实不错。
女皇武则天活了八十一岁,她在称帝之前已经正式执政三十年,但是刘娥才活了六十五年,在真宗死后第十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冥冥之中似有命运之手在安排,谁能想得到,她会在身穿龙袍之后就因病而猝然去世。
历来史家一直有一个疑云,那就是刘娥究竟有没有称帝之心。她当众扔掉了《武后临朝图》,但她又积极地改殿名穿龙袍立生祠祭太庙,做这些武则天称帝之前的必经之事,中国历史上,除了她和武则天之外,没有其他掌权的太后敢这么做。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女皇?如果刘娥能够像武则天那样活到八十一岁,甚至不需要这么长,她只要再活上十年,或者五年,那么一切都会有一个答案了。
她是除了武则天之外,另一个穿上龙袍的女人,中国历史上,仅此两个女人。
刘娥的成长史:天下初定却仍动荡不安中走出的孤女,被人轻贱的丫环,被逐流产的宠妾,被逼隐居的夫人,协助丈夫登上帝位的外室,在后宫中争取生存权的德妃,绝世佳人。在丈夫病中执掌权利的皇后,因儿子年幼而大权独揽的太后……刘娥一次次地自危难中浴血重生,从不识字的蜀女到掌控天下的太后,其间的转变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而又顺理成章。她与郭后之争,并非是后宫争宠,而是两股政治势力的斗争。刘蛾是个天生的政治家,那种与生俱来敏锐的洞察力令她在多次的九死之地中把握住了那一线生机,直至她帝服祭太庙,完成了从贫贱少女到执权利后的全部转变,登上了她人生也是历史的制高点。
也因为这个,她放弃了帝位,放弃了君临天下的豪情和梦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