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者需要学习的是:写的越少越有意味。这些作品往往至死还在争论,某某信息绝对必须写出来,他们会说,假如读者不知道某某信息,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他们从不听下来考虑另外一种后果,即读者知道太多而产生的后果。
1 . 首先,笔法细腻的作者必须学会要有信心。他必须在心目中把读者的艺术水准提高一些,在心目中形成的读者的形象因该是彩旗横溢、感觉敏锐、有像照相机那样的记忆力的人。作者如何看待读者往往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种心理投射。因此,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建立作家自身的自信心。
2 . 当我们吧问题归结为不够细腻之后,大多数细节方面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删减得到解决。你需要一个感觉敏锐的读者给你指出哪些内容写的过火,而哪些内容是无关痛痒的。
3 . 回过头看看你的书稿,问问自己是否把故事吃力、缓慢的写出来,是否炫耀过头了?假如是这样,就把它删掉并用某种低调、平实的内容替换他。
4 . 回过头看看你的的预示部分,然后思考,在整个作品的上下文中,它是不是太过明显了。假如是这样,有三种基本的办法可以让它的调子低调,从而使它变得柔和一些1 . 所见纯粹专注于预示的篇幅2 . 让它变得更加浑厚一些3 . 使其与预示的事件距离远一些。
5 . 回过头看看你的稿件,看看是否有下面的倾向,即想要把所有的话马上说出来,尽快的展开情节。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训练自己保守机密。
6 . 回过头来看看你的稿件,问自己是否一切都是井井有条、清清楚楚,作品的表述是不是非常清晰明了,若果是这样,那可能就是缺乏细腻性了。你必须接受含糊不清、悬而未决的状态,把故事延伸一下,允许有些东西先不说出来。
7 . 回头审视自己写出的场景,里面有没有场景是不分段的流水账?有没有场景是可以提前收尾的?他们的开始是不是需要拖延一下?如果你直接在场景的中间部分收尾,或者从中间部分才开始,那会有什么效果?哪些方面有缺失?哪些方面有所得?一般来说,稿件中总是有可供删减的空间。
8 . 最后,当你自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当你认为自己的稿子已经细腻到极致的时候,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读者会不会把你的书读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
大多数作家都希望作品让读者欲罢不能,反复阅读。这句话道出了你的书如何才能变成细腻的原因。
本章练习:找到一个你已经判定废话过多的场景,用极端最简主义、最富有神秘感的方式改写它,几乎什么信息也不传递。假如读者已经知道你要告诉他的一切,那么这场戏要如何展开,你会感到惊讶的是,你只用很少的文字就能完成很多任务。
腔调。
强调(比如机智的、嘲弄的、讽刺的、严肃的、亲密的)是作品背后发出的声音,是声音效果和问题风格背后的那种主导型意图。声音、问题和强调的关系在于天门是共同起作用的,共同影响到一篇作品的整体旋律。
声音或者句子构造可能从技术上讲是错误的,但是强调却永远不会是错误的,因为它永远是主管的,属于个人品味的问题,一个稿子可能有技艺高超的声音和问题风格,同事还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强调(比如一个装聪明的傻瓜叙述者)这就足以让读者想把稿子放下了。
解决方案:1 . 假如你知道你自己是在强调选择方面出了问题,或者有人告诉你这个情况,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的稿件拿给几个感觉敏锐的读者,听听他们的反馈意见。如果他们都说你的稿子背后有许多耍小聪明或者讥讽过度的现象,那么你已经让别人帮你锁定了这个问题。
2 . 确定了问题,你就要问问自己,你的腔调是否适合这个作品?你必须记住,腔调这个因素是渗透了整个书稿的普遍因素,腔调流淌在书稿的每个字眼里。假如你判断你不喜欢现在所使用的腔调,那么哪种腔调才是最适宜的,是怀旧的、愤怒的,还是讽刺的腔调?那个腔调最符合整个文本压倒一切的总体目标?那个腔调最符合叙述者或者主人公?假如你一时拿不准到底是要加强腔调还是减弱腔调,那么请记住:干扰因素最少的强调总是最好的。
练习:1 . 抽出稿件的第一页,只着眼于腔调,对它进行改写。尝试下面的腔调:快乐、悲哀、气氛、怀旧、诙谐、讽刺、嘲弄、傲慢自大、琐细……任何你想得到的腔调。练习这个关键的目的是让你意识到腔调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