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了点头,面色上依旧是古井无波的。
“是以若想管理好百姓,只好依托于儒学,加强百姓自身的自我管理。可……百姓太多了啊……如此庞大的百姓数量,如何才能够将道德二字深深的埋进每个人的心中呢?只有靠儒家学子了……一个人如果只能让十个百姓明白什么是仁,什么是孝,什么是德,可能有些余力,那要是百个呢……”
赵微没再说下去,而是留了个白,赵祯也顺着思路想了下去,论千万计的百姓,那需要多少儒家学子才能将这套让统治阶级无比省事的学说维持下去?
“那……有没有什么法子能够让百姓主动的来学习儒学呢?”
赵微笑了笑,现在汉国朝堂不正是用着这个法子呢:“有!学儒可以做官!”
赵祯这才反应过来,汉朝自立国以来便是如此。
儒家的思想更方便君主的统治,是以虽未有哪代君王有过要扶持儒学的政策或者言论,就是单纯的依着祖宗之法而已,是以无一例外的都在朝着个方向发展,但凡能成为丞相的,必然是从礼部中挑选出来的大儒。
何为礼?儒家所崇尚的那些“德”,便是礼了。
还不仅仅如此,每次春闱秋闱,科考所考题目,都取自儒家经典之中,这代表哪怕你是兵家纵横家,想要货卖帝王家,也得先学儒才行。这跟赵微所言,不谋而合。
虽未有过罢黜百家之举,但已行了独尊儒术之实。
想到此处,赵祯刚才对此言论的惊艳之感消退了不少。赵微所言无非就是对目前汉国的执政方针做了个总结而已。
当然……能说出这些来,代表所处的视野高度与常人大不相同,确实是有些才华的。
“不过……”赵微心中含笑,刻意顿了一下,果然吸引了赵祯的目光,“不过,儒家虽然能方便帝王治国,但……全是儒家,是治不了国的。”
赵祯没说话,用手比划了一个请的姿势,一旁的老太监王凯有些诧异,官家和朝中大儒坐而论道时,才会有此副姿态,于是非常适时的从旁端了壶茶来,给每人斟上了一杯。
“儒家以德治国,必然是建立在对方有德,且能听懂何为德的基础上,若是对心中不明德为何意之人讲这些,无异于对牛弹琴了。就拿今年汛情来说,若是朝廷每日派些官员,对着黄河之水坐而论道,您猜……这黄河是理他们,还是不理他们。”
赵微想起了历史上那些腐儒们,畜生已经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了,他还慷慨激昂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加以抨击,以死卫道固然可敬,但实在太蠢。
是以赵微此时的语气语调就颇为诙谐,尽是调侃之意,赵祯也笑了笑,深以为然,此次安排去陈留的,便是工家沈佑,念及此处,赵祯就难得的附和了两句,令晋阳和王凯都有些侧目。
有关这次铸堤抗汛一事,赵微从李苏二老那有些耳闻,尤其是对安排工家官员过去的举动更是欣赏。历朝历代,认为这人读了书做了官,就等同于认为他懂了如何治理水患的帝王比比皆是,结果好心就办了坏事。
所以赵祯从旁附和,赵微不由得也感慨:“主要,还是因为这大汉国,能够有个好官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