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之祸。其实真正的刽子手是英国人,因为自来水厂那件事,他大大地得罪了摩力士,是非常要命的事。摩力士是工部局的董事,他又和杜邦一直勾结,伺机而动,只是冯敬尧很少出门,没什么机会。后来冯敬尧搭上了日本人,又相约日本人去龙凤茶楼抓刘明,他们在暗里是清清楚楚。他们还兜了一些圈子专门用的是中国式的暗箭伤人,好让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江湖仇杀,还有,如果是使枪,一枪不一定能要了冯敬尧的命,再搅进日本人来,后患无穷。冯氏对英国人法国人不是没有防范,只是天下没有什么绝对的事,很多时候很多事就是防不胜防,特别是对方是处心积虑,而且文强和冯先生闹翻以后,冯氏内部多少也有些人心惶惶,总会有人担心冯氏很快要再洗牌,人心有一点儿浮动就会被人有隙可乘。这个也是文强和丁力后来才慢慢地搞清楚了的。文强天性就稳重,但这是经过血与火的实战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宝贵。这是他,包括丁力,此后在建中稳扎稳打的基础。
弄死冯敬尧的过程和结果也许会给洋人们带来一些小麻烦,但是他们不在乎,还因为他们不想有更大的麻烦。其实洋人们并不想和冯敬尧合作,他们原先就不怎么看得上冯氏,摩力士就曾经很清楚地和文强说过【注】。应该说洋人们就看不起中国人,欧洲白人一贯地夜郎自大,他们是谁的帐都不买的。冯敬尧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暴发户,因此他们不喜欢和他来往,他捞不捞偏门都一样,他们又不是没得选择,他们可以找别人。但是日本人不一样,日本人也狂妄,但那是一种混合了岛国自卑的狂妄,他们对中国其实一直是深深地嫉羡。所以日本人志在占据全中国,做的是大日本帝国的美梦,谁对他们有利就利用谁。不像洋人们还想同时讲究点儿身份。日本和中国近在咫尺,历史渊源又深,比较了解中国的社会,长的又是东方人的面孔,文化接近些,国人也觉得比较好亲近,所以日本人老是‘栽培’出不少的‘汉奸’。
但是文强接手冯氏以后,洋人们对冯氏的兴趣就不太一样了。文强曾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英文又不错,人又很斯文,有教养,思想又‘开化’,洋人们喜欢和这样的人来往,当然了,关键是冯氏的码头,金融甚至赌场生意,他们可以从中拿到很多的好处。还有就是,文强,包括丁力的‘低声下气’又不卑不亢,让他们心里颇为受用。洋人们希望中国人奴颜卑膝,但是真正奴颜卑膝的中国人他们又看不上,不符合他们的品位,特别是这些大生意场上的都是非富即贵,很多还是显赫世家,还是很讲究的。又有得做又是和自己有兴趣的人一起做,谁都乐意。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所以摩力士也好,杜邦也好,对文强总是有些不一样的尊重的,这也是他们‘不计前嫌’,又和冯氏一起合作的原因。冯敬尧的那一套,已经是过时了,他们是嗤之以鼻又不喜欢;但是建中现在的风格,他们就觉得很合意。而且,他们还知道文强和日本人仇嫌很深,他们也不喜欢日本人,非常不喜欢,冯敬尧要帮助日本人坐大,他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美国人也是一样。只是日本人的势力还是越来越大,好像谁也无力阻挡。
建中现在的正经生意,程程其实都有所了解,他也不用瞒她,当然也讲的不多。一是因为他也不喜欢女人知道太多生意上的事,二是他知道程程也不会感兴趣,三是他们每天能在一起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他已经忙了一天生意,回家就不想谈生意了,总要换换脑子和生活。至于冯氏还没有完全脱离道儿上,是因为,其一,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和为冯先生报仇,在现在的上海滩,没有道儿上打底是不行的;其二,冯氏在道儿上多年,也是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说全身而退就能全身而退的,这里面牵涉的人和事太多了,特别是众多自家兄弟的身家性命;其三,和洋人合作,没有道儿上的辅助也是寸步难行,说白了,在现在的上海,就是做正经生意,和洋人也好国人也好,在道儿上没有保障,根本也是不可能的。
文强作为第二代当家人,比冯先生站的高看的远,虽然现在冯氏的力量不如以前了,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安全得多平静得多,当然如果没有文强和日本人的仇怨就会更安全更平静,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了;冯氏也逐渐在洗黑变白——这其实是冯先生一直想做但没有做到的。在现在的上海滩,冯先生的那套真是有点儿过时了。如果冯先生真还活着,可能也是不得不妥协的。
作者有话要说:【注】文强曾经经冯敬尧授意与摩力士洽谈自来水厂一事,只是那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杜邦的报复计划。(源自《新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