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厂的工人,也能挺的起胸,抬得起头了。起码,一个月基本工资就达到一千多块,不算奖金,在滨海同规模工厂里,已经是最高的了,没有之一!
看着一辆辆卡车不断的往外运送着成品自行车,媒体们也闻风而动。根据简单的测算,不难算出海鑫自行车厂的销量,尽管这些东西属于商业机密,可对于无孔不入的记者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难以挖掘的信息。用个最笨的办法,派个人每天蹲海鑫自行车厂门口,就看一天出去几辆卡车,每辆卡车上载着几辆电动车不就得了?
“化腐朽为神奇,商业鬼才韩俊!”
“冷静的头脑,精确的分析,造就商业奇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小变化成就大市场。”
一时间,媒体各种溢美之词见诸报端,“鬼才”的名头,也成了韩俊的新外号。经过媒体的观察,他们惊讶的得出了一个结论,按照海鑫自行车厂此时的产销能力,还清所欠贷款,根本用不了当初所说的五年,根据他们的测算,最多两年,海鑫自行车厂就能实现扭亏为盈!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速度?
可对于韩俊自己来说,超过一年扭亏,那就是赔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良策!
韩俊在自行车厂取得的成功。各方反应不一,但无不赞叹他天马行空的思路,和那翻云覆雨的手段,一个任谁都知道没有丝毫希望的自行车厂,他一接手,居然捯饬出电动自行车来,看似变化不大,可立刻就把滨海的“地质劣势”给消弭掉了。而韩俊种种的营销手段,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商界的同仁们,却无不摇头感叹:“这家伙,太他**厉害了!”
他们有感叹的理由,换位思考,他们自认为要是自己接手这个烂摊子,的确是毫无办法的。可韩俊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找到了赢利点,仅凭这一点,韩俊就有资格得到他们的尊重。
周显光94年年底的时候,回到了美国与儿孙相聚,新年也是在那边度过的,直到95年3月份。才返回滨海,与他同行的,还有孙女周明瑶,此时的她正在筹备着毕业论文,等到6月份通过了答辩,便可以顺利毕业。
俩人一返回滨海,周显光便发现他的那个年轻的合作伙伴,在近期居然又有了大动作,详细地了解了一番之后,也是感叹自己还是小看了韩俊。
“明瑶,看见了吗?他又一次让我吃惊了,呵呵,我早就跟你说过,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恐怕不如在滨海跟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