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儿尽管对茶楼内,旁人的议论不感兴趣。可是她一直安静的坐在林浩的身边,呆呆的看着林浩,女孩子眼睛里满是爱恋和欢喜,对于“翠儿”一副小女儿的花痴状,林浩也不以为意。
别看翠儿现在一副小女人状态,好像软弱可欺。一想到“翠儿”她十三岁就以犀利的言语,令林浩的前身“耗子”,那样一副好脾气的痴傻之人,产生强烈的“怨念”。林浩就不会被这个小女人的外表欺骗。
现在“翠儿”的状态,是陷入爱情的“迷瞪状态”,所以智商暂时不在线。对翠儿知根知底的林浩,非常相信有那帮夹皮沟那帮“妇女们”的耳提面命,一旦清醒过来的翠儿,化身成“母老虎”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可小觑。
林浩今年以来心情都很好,随着“秋考”的临近。他现在只关心,本届“科举”能否顺利的实施?以及本次科举,能为大明招揽多少有用的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是大明国首次实施,乃至整个人族国度内,都是没有先例的、开创性的“官员选拔方式”。
去年,林浩刚从“时空奇点”内回归朝阳城。当时的“政务署”署长赵顾本,就和几位政务署的主要官员,前来见林浩。要求主君林浩给与解决,朝阳城人口规模极速扩大,管理官员不足的问题。
林浩进“时空奇点”前,也没有想到,朝阳城借助“传送阵”的发展会那么迅速。在时空奇点内呆了不到两年时间,势力内部的人口规模,直接跨越式的进入了“二千万”大关。
为了应对这种爆发式的持续扩张。朝阳城成立了“行政学院”,想以这种学校培训官员的方式,今后人力不足的问题。可是官员培养不可能一朝一夕见到效果,官员学习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故此,大明国势力内“地盘”和“人口”,急剧扩展的现实和官府合格人手不足的矛盾,被凸显了出来。
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度”被林浩开创性的提了出来。并果断拍板,下令“政务署”组织“科举”的筹备事宜。并终于在三个月后,颁布了朝阳城的“科举公告”。
在大华国历史上的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林浩当然不能直接照搬大华国的历史经验。因为大明国既没有“科举”的经验,也不知道有多少“合格”的候选人。几经考虑,林浩决定借“科举”的名义,内容却按照林浩前世“高考”的模式,对人才进行筛选。
林浩根据朝阳城官府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力,按照林浩高考时的模式,按照科目不同,对考生进行能力考试。科目考试分为:“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
“算科”主要考察考生的算数能力,范围在“加减乘除”,基本限定在“九九乘法口诀表”的范围;
“农科”主要考察考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无农不稳”,大明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不了解农业节气和基本种植知识的官员,如何管理好治下的百姓;
“文科”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的文化功底。如果基本报告都无法撰写的官员,那么官员对上级报告工作,又如何对于下级布置工作呢?
“策问”主要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考察官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时务科”主要是针对国家大事或当前的热门话题,从官员对于“国际民生”大事的思考,考察官员的思想宽度和高度。
发布“科举选拔官员”的公告时,尽管引起的轰动不小。但是朝阳城尚未建立大明国,而且还面临月沙蛮人的危胁。尽管“科举选官”方式,在当今人族当下简直石破天惊,是对人族国家主流的官员选拔“察举制度”的颠覆。但是那时朝阳城势力还太小,影响力毕竟有限。“科举制度”的影响范围实际上非常有限。
可是随着大明国一举歼灭“月沙蛮人”,大明国的影响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