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族国度内传播的速度,简直无法想象。可以说蛮人万年来,对人族造成了多大的恐惧,大明国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大明国虽成立时间还没有多久,可是随着大明国和三大势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朝阳城、落日郡城、月沙郡城的传送阵开通,随着大明商团的辐射到人族内地。尽管看起来,将近一年的时间,数千万大量的低端人口,流向了大明国,可是大明国“科举制度”在今年开考的消息,不断在人族国度传播开来。
“科举制度”这种,不讲门第,不论出身,不讲贫富,只论才华的方式,给了无数人族国度的“寒士”,一个改变身份,从百姓变为“官的希望”。如果说底层的人口是被迫进入大明国的,那么因为科举制度的吸引,一大批虽不是最顶尖,但是不得不说,一大批有才华无法施展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的向大明国汇聚。
无论是大明宫的“秘书台”,还是国务阁的“统计局”,又或者是军机阁的“军情局”。同时注意到了,今年开春后,数以十万计的不明动机的“读书人”,从传送阵进入了大明国境内。这些人来到朝阳城后,或租民房,或住客栈,所有人打听的全部都是有关于“科举”的情况。
面对大量人才的涌入,进过开始的慌乱后,“国务阁”由惊变喜。如果将这一大批的人才用好,将一举解决大明国官员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从春天之后,朝阳城内的各大书店,出现大量“科考项目”的学习资料。“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等考试科目的资料,可以说一夜之间。令涌入朝阳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官府还很贴心的为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提供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到官府当抄录员,到基层街道当调查员,到户部当财会员,到朝阳周报当供稿员......
随着“秋考”的时间日益临近。朝阳城首届科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毕竟大明国首届“科举”,就迎来了接近六十多万的考生。“国务阁”既高兴又紧张,礼部全体官员为了筹办此事,已经忙碌了大半年的时间。
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为国取士,为了容纳这六十多万考生,同时开考。可以说“国务阁”内不仅礼部官员,朝阳城的官府和军机阁的军方,大家都在权利协助。可以说这次特殊的科举,在大明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科举”。有了这一次的科举经验后,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结合大明国的教育制度,大明的人才考试分为了四级制度,分别为:
院试(乡考)——乡试(县考)——会试(郡考)——殿试(国考),四级。
考生要经过“乡考”取得童生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经过“县考”取得秀才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经过“郡考”取得举人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在大明国国度“朝阳城”的“国考”,考过之人方能成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