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阶段。跟着,那一位胖胖的,衔着烟斗的邱吉尔首相,在伦敦发表了最有历史价值的重要演说。不像那位打洋伞的老绅士(愿他的灵魂在天国不受惊骇!)滑来滑去,邱吉尔是以极其坚决的,热情的,富于煽动性的口气重申英国的作战决心,决不与轴心妥协,并愿以可能力量援助苏联。这演说,使战争的内容和形式确定起来,使一切藏在同盟国阵营内的动摇和妥协心理粉碎了。过了不久,英苏两国缔结了作战协定,使这一伟大的国际合作反抗侵略的力量得到更其切实的保证。协定的第一条规定着:“双方政府相互保证在对希特勒德国进行的现在战争中,彼此当给予一切种类的援助与支持。”第二条规定着:“双方保证在此次战争期间,不得谈判或缔结休战或和约,惟获得缔约国互相同意者,不在此例。”这不仅明白规定了双方的合作决心和义务,不仅鼓舞了一切受法西斯危害的民族并坚定了他们的反抗意志,并且使美国方面的态度也更进一步的坚定起来。罗斯福和邱吉尔氏的会议和宣言,是由英苏两国的作战决心而实现的。这次会议不仅商讨了许多关于反侵略和援苏援华的实际问题,而尤其重要的是在实际上促成了国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线。
苏德开战后,由于苏联的坚强抵抗,纳粹军队的闪击碰了钉子,使国际局势有了新的变化,已如上述。从个别方面说,形势变化得非常之大。在英国方面北非和中东形势不仅获得了暂时稳定,而且使英国获得了主动地位。其次,英伦三岛在短期内可不致遭受到纳粹闪击,直布罗陀和苏伊士也不致被切断,英国可以趁机会休息整顿,并加强远东防务,找有利地方采取主动行动。在远东方面,日寇会利用英美对远东政治的弱点占据越南,但以后这种趁火打劫的行动也许不再被英美所许可了。英美以及英语系的许多国家,在日寇占领越南后,纷纷颁布了封存日本资金,废除与日本签订的商务协定,而美国对日寇的禁运范围及实施上也扩大和严厉起来。中英美苏的关系逐步加强,对日本形成一种包围形势,这是最近日本侵略强盗们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但虽然英美在太平洋上一方面对日本加强压力,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忍耐企图同日本求得妥协之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加强压力”与“求得妥协”本来是一个政治运用上的两方面,问题是在这政策的基点究竟如何。在目前我们可以有较多的把握说,英美所希望的妥协结果不是日本的猖獗嚣张,而是希望它脱离轴心,勿在太平洋方面助桀为虐。这“妥协”大概不会成功;如果万一实现,对中国目前的抗战固然不会有什么好处,但也不会有特别害处。中国抗战前途一方面靠自身努力,一方面靠国际反侵略国家的胜利。英美在现阶段决不会在太平洋方面再来次慕尼黑会议的错误政策,反之,如果日本真能疏远轴心,对于苏联及其他民主国家反抗纳粹战争却有了很大帮助。而对目前说来,中国将来的命运同苏联及其他民主国家的命运是很难孤立起来的。
苏德开战后,在整个国际政治上也起了极大变化;这变化,在我们报纸上是不易看见的,一部分需要靠我们用理论和常识去加以推想和判断。第一是殖民地的革命问题。殖民地革命是一种进步的政治运动,它同任何侵略主义都是不共戴天的,反之同任何反侵略势力都可以谅解与合作。中国数年来的对外政策,便是以上述原则为基础。在过去英美诸国的殖民地革命运动是以反抗其宗主国为第一课程,在大战二年中,它们直接间接的从事于反战运动,这在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国民党方面表现得十分清楚。但时至今日,法西斯的侵略范围更其扩大,大战的性质起了变化,他们的政治策略一定也跟着改变。从理论上推想,英美的殖民地在今后大概对宗主国在相当条件下会采取谅解与合作方式,以便利民主国家与苏联击溃法西斯侵略强盗。所以苏德开战后邱吉尔首相所坚决执行的贤明政策,不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反纳粹阵线,且缓和了各殖民地的深刻危机。反之,在法西斯以及贝当法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其反宗主国的革命运动却将更其广泛而坚强起来,它必然要同民主国家取得某种联系,甚至结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其次,由于大战性质的转变,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劳工运动也必然跟随着新形势而改变了路线和策略。正如各民主国殖民地的政治运动一样,过去的运动是以反战为口号,而今后大概要将这口号改换为反侵略;过去主要的反对对象是在国内,而今后是国际法西斯侵略强盗。这一转变,会使英美民主国家的内部团结更加紧密,使民主国家反侵略的实力更其加强。两年来美国各地工潮澎湃,在今后大概会很快的少了起来,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