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龙州记忆 > 默认卷(ZC) 百尺石城

默认卷(ZC) 百尺石城

第一章边关风月

百尺石城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南方的广西,寒风凛冽,芳草萋萋。大名鼎鼎的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明朝翰林院侍读解缙,舟车劳顿,几经周转,从南京艰难地来到了广西。但此时,他已经不是翰林院的侍读,而是作为被贬的官员,发落到广西,任布政使司参议。

他是以“池禁中语”“试读卷不公”受政敌陷害的。仕途之不顺,使解缙的情绪十分低落。闲暇,他便到处游历,观摩山水,以解心中的烦闷。自全州、兴安、桂林而下,到苍梧、北流、柳州、南宁。某一年的某一天,他来到了南疆边陲龙州。

此时,建制于唐先天二年(713年)的龙州,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小都会。街道井然,屋舍层叠;舟船穿梭,歌声隐现。看到此情此景,作为文人和学者的解缙,心头一个激灵,不禁诗兴大发,提笔作诗。他写道:

龙州百尺石为城,万户层楼树色青;

举网得鱼沽美酒,满船明月棹歌声。

寥寥几笔,便把一个秀美、恬静而富足的小城勾勒而出。解缙所描绘的场景,大概是指现在的仁义街到南宁师专仙岩一带,那是龙州旧城的区域。600多年了,时过境迁,人去物非,那时的景况已不复存,但今天的龙州城的确保持着诗中所绘的那些特征:一条江清丽而平缓,自西往东,将县城划成南北两半;河床极深,沿江边望去,两岸多为岩石。或高于路面,或低至水边。石壁陡峭,壁面裸露,色呈灰白。石缝处,倒是草木丛杂,枝叶泛绿,映于水面,就是一幅幅水墨小景,甚是美妙。即便是无岩石的坡岸,也是竹丛密布,竹尾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如观音之千手。龙州可真是一座石城,且绿树成荫啊。

至于江面,则是另一番景致:

穿城而过的河段,有三四公里远,河床有些弯曲。河两边,三三两两停泊着一些乌篷船,水面很静,像一张平铺着的绿绸。偶有拉货的轮船驶过,水面才泛起些波纹。那些乌篷船,大多是渔家的,打鱼为生。夜里,船家就纷纷出去撒拦江网,第二天天未亮,就出去收网;天一亮,船家就把打来的鱼挑上街去卖了。然后,整整一个白天,船家就闲着了。没事,就坐在岸边修补渔网,有的就在岸坡上种菜,有的就养些鸡鸭。黄昏,余晖金黄金黄的,染得江面一片艳红。炊烟在乌篷船里慢慢地升起了,江面便漫起一团团的烟雾。不一会儿,一家人就坐在船头吃饭。很快,天就黑了,爱喝酒的男人,独自一个人蹲着,自斟自饮。月亮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头顶,洁白洁白的银辉灌满了船舱。不远处,不知是谁哼起了歌,狗一惊,跟着就吠了起来。

喝酒的男人仍在船头蹲着,自斟自饮。

一座石城,一条江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演绎着它的故事。

它的故事,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就在这一座石城里,一条河边上,延续了千年百年,越积越厚,越积越厚。

这条江名曰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左江有两条支流,分别从越南流进来,一条流入龙州县水口镇,称水口河;一条流入凭祥市平而镇,称平而河。两河北南相对东流,于龙州汇合,尔后往东北与明江、黑水河相汇,再流经崇左、扶绥至南宁,汇入邕江,全长470公里。

显然,龙州正处在中越边境的水陆交通要塞上。尤其是水路,最为便捷。往西,溯水口河、平而河而上,可入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往东,沿左江而去,经南宁、梧州,可通广东。龙州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贾商开展商贸的集散地。

龙州的历史与文化就是这样从上游开始书写开来了。但往往,任何一段历史,文明与野蛮总是掺杂在一起的。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春,法军从殖民地越南大举北犯,进逼广西边境。显而易见,当时的法国政府是在觊觎中国的西南,企图在中越边界打开一个通道,入侵中国。不得已,广西提督府即由柳州急忙移驻龙州,并任命广西提督苏元春兼任边防督办。

苏元春,字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他到任后,立即招募兵勇20营2万人,以龙州为中心,连接平而关、镇南关(今友谊关)等,在1000多公里的中(桂)越边境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边防建设:“路宽者筑台安炮,路窄者设卡开壕,甚僻者掘断禁阻,营外多栽刺……”从1885年春开始,全线共筑炮台、碉堡165座,设隘109处,分66道关卡。其中,以至今遗存在左江地区的龙州小连城、凭祥的地下长城最为出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