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龙州记忆 > 默认卷(ZC) 月迷津渡

默认卷(ZC) 月迷津渡

响声,都有些坚硬,甚至带有霉烂之味,滞留和弥漫在树腰之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写的正是这种凄迷、失意的景况。

站着不动,然后幻想,身上就有一种惊怵。广西边地,河流遍布,舟楫泛流。自古到今,在河边上设置的码头、津渡会有多少啊!然岁月流转,时过境迁,它们都会像上金渡口那样打盹吗?

上金河下游不远处的明江边上,有一座花山。花山崖壁上留有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描绘的壁画。壁画里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船只的图案。

如果说那些船只从那里出发,一直都在行驶的话,那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们不知行经了多少条江河,又在途经的津渡里停泊过多少次了。只是不知这些年来,有谁还去惦记着那些密密麻麻排列在江边上的津渡呢?

我就这样突然从上金古镇开始,一头陷入了关于津渡的情结里。

想想,津渡其实与我们一直有关,与城市一直有关。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的城市都是情意绵绵地偎依着江边生生不息的。尽管洪水无数次无情地淹没城市,但城市从未愿意迁移,也未与江河结怨。

而码头肯定先于城市而存在。早年,当许多的在江流里漂泊无定的船只认可了那些适合停泊休整的地点后,那里就形成了固定的码头。码头包含了两重意义。一是说明这儿已经形成一条运输水路,码头就是始发站或是终点站;二是码头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和人员的上落点,自然就形成集市,人口也跟着稠密,都会慢慢就出现了。

此时,码头就不只是一个实体,不只是岸边一条阶梯式的道路,而是一个包括了码头、渡船停泊、进出港、集市、都会等所有人类生活内容的津渡。

那是船停泊的地方。

那是船歇息的地方。

那是一个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地方。

据1991年《广西航运史》载,至清朝时,广西江河已普遍开辟码头、设置津渡了。那时,进进出出的船舶形形色色,进进出出的人三六九等,是津渡最大的一道活动的风景。

船是故事的来源。

在津渡里,出入最多的是货船。津渡是外来船只最温暖的家。一路过来,无论是逆水的,还是顺水的,都是让凉风吹着,让日光晒着,让波浪拍着。船上的水手,从出发起就不断地划桨,不停地撑杆,汗衫从未干过,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他们听到了人的喊声,听到了妇人用木杵捶打衣物的声音,听到了鸭子在水面追逐的声音。没多久,他们看到了码头!看到了码头,就意味着船要靠岸歇息,人就可以到集镇上喝酒吃肉,祛疲解乏。甚至像沈从文《湘西散记》所写的那些水手那样,一上岸就去找那些相好的温存一夜。而镇上的妇人,知道来了客船,就都跑出来,看看他们带来了些什么日杂。从外地来的客船,除了运来大米、盐、火油等特产,还带了些纽扣、花布、针线、头绳之类的日用品来卖,这最合妇人的心意。而水手们从外面带来的许多的故事最为新鲜,在酒肆里喝酒的时候,在巷道里纳凉的时候,与当地人说得津津有味,当地人也听得津津有味。大人不断地呵呵赔笑,小孩咬着指头傻呆着一直不肯走。

属于本地的货船常常也要往外运货。这一走,也许是10天,也许是半个月。出发时,上船的男人,手里拎的,身上背的,不是换洗的衣物,就是路上吃的食物,外加一份看不见的牵挂。那是昨晚父母或者妻子、情人给包上的。船一走,码头就立即空落起来。家里的人不敢出来相送,但他们的目光,一直在屋那边的窗户里偷偷地射过来,射过来,一直到货船不见了影子。

另一种船是渡船,专门为两岸的百姓摆渡的,有官渡、民渡和义渡三种。官渡为官府主办,渡夫的食工经费由州县存留银(财政节余)开支。民渡由民众自行置船兴办,过渡需向摆渡者交纳一定数量的渡资。义渡由热心公益事业的邑人绅士捐资兴办,过往无须付费。每天,赶圩的,办事的,探亲访友的,需要到对岸去,就必须搭渡船。一上船,坐稳,艄公就立即将船转头,“咿呀咿呀”地摇着桨,将你送过去。

还有一种船是渔船,是专门打鱼用的。渔船比较小,长而尖,无篷。适时,渔民就撑着船到河心去,用渔网捕鱼。一般是晚上放网,天蒙蒙亮就出去收网了。一早回来将渔船牵好,一刻不停就登上码头将鱼拿到街上卖。回家时,手里必然拎着两条,那是留给家里人吃的。

入夜,鸡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