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带其到这儿吃早餐。从开店到现在,每碗粉的价钱从十元已升到三十元,但仍然座无虚席。
这就忙坏了卖粉的夫妇。鸡肉粉里的粉是固定的,其量一般是两三两一碗,但鸡肉的量是不固定的,因而价钱也不固定。客人说要十元的,那给十元的量;说要十五元的,那给的肉就多一点。因而,剁鸡的老板必须手感好,剁得准,给的量要足够而碗碗均匀,而且手脚要快。老板把肉剁成小块,放进碗,伙计就接过去,加汤,再撒上一些葱花、香菜、碎花生,就给客人了。一拌,就可以吃。汤甜,肉香,尽可释然。
这样看来,龙州边境的大街小巷到处散漫着越南风味。但细细一想,就不足为奇了。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在中越边境的龙州水口建立了水口关。这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法两国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龙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一个原本封闭、偏僻的小城,终于打开了国门,突然变得热闹非凡。随即,法国政府率先派员来龙组建法国驻龙州领事馆和天主教堂,美孚洋行、亚细亚洋行相继设立。1965年,抗美援越战争爆发,中国支援越南的人员和物质,源源不断地经龙州出凭祥运往越南。百年来,随国门的打开,中越两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往,使两国的边民在生活上的接触越发频繁,越发紧密。饮食文化也随着生活的涓涓细流得以传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