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为上
早在前219年,秦始皇就派兵统一了岭南,随后在广西的兴安修建了灵渠,将湘江与桂江相连,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在中越边境的龙州水口建立了水口关。很快,以龙州通商口岸为枢纽的左江,成为广西通往越南,以及联系南宁—梧州—广州—香港的水运要道。而右江在南宁的宋村与左江汇合融入邕江后,也沟通了桂西北与广州。左右江流域与珠江水系的贯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航运网络,更进一步扩大了左右江地区的对外交流和联络。
据《邕宁县志》载:“南宁历来为商务之场。在前清时,各省商帮云集,故会馆书院各省俱有……在昔本埠商务,以江西湖广两帮为盛……独执商场牛耳者,厥为广帮。”两三百年前,南宁贾商云集,尤兴建设会馆。而当年广东商人在建设会馆时有一个举动最叫人费解。他们所用的材料,均从广东本土用船运来。当时南宁人见了无不嘲笑他们的愚笨。广西作为山区,石材和木材多得很,何必舍近求远?后来才慢慢明白,广东人并不愚笨。他们派船从广东把材料运来之后,并非空船而归,而是顺便将从左右江的龙州、田阳、都安等地收购回来的八角、茴油、陈皮等大量用于饮食的货物运回广东贩卖,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货物都是煮菜用的香料,多作为狗肉、羊肉、牛肉、圆蹄、扣肉等卤、炖、焖制法的配料。便利的水路航运,使两地的饮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从香料的使用来看,说明两广的饮食制作和风味基本是相同的。很难说粤菜就完全不受桂菜的影响。但西南地区在饮食上受粤菜的影响,那是肯定的。
南宁是传达粤菜的关口。南宁地处贯穿广西三分之二土地的左江、右江与邕江的交汇处,古称“三江口”;沿江东去,可经梧州直达广州,进而连接珠江三角洲,直达港澳地区;沿着右江西上,可以到达百色、河池一带的桂西地区;沿着左江南下,又可以经崇左、龙州而进入越南——这种水路交通的便利在陆路交通尚未形成干线和网络的年代,拥有极大的经济优势。
龙州的饮食口味是趋于清淡、偏甜的。我们从日常的一些菜谱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白斩鸡、白斩鸭、白斩狗、白灼海鲜、营养炖品等,这一类食品属于清淡的;蜜汁叉烧、清凉炖品、糕点等,这一类是偏甜的。清淡的食品,如白斩鸡、白斩狗、白灼海鲜等,用清水稍煮熟即可;偏甜的食品,总是要加点糖调配。总之,龙州人家的饭桌上,很少有辛辣、浓烈的味道,看上去都清清爽爽、平平淡淡,这是他们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多多少少都受了粤菜的影响。
从地域上看,两广相邻,加上这一带因水路交通的便利,互相往来频繁,文化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是必然的。尤其是广西东南部地区,受到广东岭南文化的影响最深。至今沿江船民和两岸居民,仍然保存着对南音、粤剧、广东音乐的执着喜好;就连在广西首府南宁市,还有不少船民会唱从广东流传过来的、更为纯朴久远的“水上叹歌”。自然地,在饮食上受到粤菜的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之所以受别人影响,是因为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广东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先走一步了。所以,粤文化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辐射到周边,包括饮食文化。
此外,龙州是壮族比较集中的地方。而这一地区为山区,饮食来源无论荤素,多为山野之味,民族饮食制作之法又各有不同,因此使龙州饮食具有用料原始、风味各异的特点。假篓,是一种喜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香菜,水沟边、竹根下,庭前院后,到处都是。龙州人为了换换口味,久不久就摘些来,洗净,包碎牛肉、碎猪肉,油煎。这道菜,除了有肉香味,更主要的是叶子特有的一股清香,最好下酒。在乡村,有一种野菜叫羊角菜,喜欢生长在田头田尾。没菜的时候,摘些嫩芽来煮汤,清甜,解热。龙州有一种果树,叫鸡皮果,指头般大小,味酸甜,喜欢长在屋前院后。成熟时,皮略黄,有斑点,如煮熟的鸡皮。鸡皮果七八月成熟,拿来焖鱼、鸭、排骨,有一种特殊的果香味。有一种橄榄,皮黑,肉呈紫色,内有核。橄榄八九月成熟,摘下了煮熟,去核,内心填上少许盐,特能下饭。龙州山地,物资丰富,随手拈来,即可入宴。但千味百味,终归一味: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