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龙州记忆 > 默认卷(ZC) 路在弯弯处

默认卷(ZC) 路在弯弯处

路在弯弯处

壮人所居,多为山区。开门见山,出门遇山。且路途遥远,山道险恶。有一首山歌就是这样唱道:“难又难,竹竿挑水上高山;挑到半山竹竿断,上也难来下也难。”山外人人山,所见情景,多打寒战,望而生畏。但不管怎样,山里人还是要进进出出的。不出去,家里的五谷杂粮、鸡鸭牛羊卖不出,就换不回城里的盐、火油、针线、药品、布料,也不知道山外是怎样的世界;不出山,也就无法寻亲访友,嫁娶葬丧。

于是,壮人就很在乎脚下的路。很多路,是山路,凹凸不平的。那就按照传统的习俗,在寨老的组织下,每家每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村人必经之路,都要尽量修整。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沙石路,就是可以久经百年的青石板路。

路有高低凹平。拦路的石,搬开,垒成路基石,填平坑洼,然后用雕琢过的青石板来铺路。遇到山崖,则用黑色火药炸出通道,架上栈道;若遇山涧,就在路边砍下木头做独木桥。如此一来,凡有村寨的地方,必有路通;凡有路的地方,必然看见青石板路。时间一长,石板就被走过的脚步踩得光滑了。

修路不是一时的事。地段远的,大伙就带上自家的粮食,结伴就去了,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的。不用摊派,不用催促,都是自愿的。到了那儿,铺开铺盖就干活了。晚上,点着油灯,吃饭喝酒,聊家常。累了,就各自睡去。第二天又起来干活。

年纪大的,出不了远门,就自己在村边里修路。壮人有个风俗,人到了年纪,自觉身体欠佳了,就想着为后人干些什么事,积些“阴功”,祈祝延年益寿。所以,在村寨附近,常常见到一些老人,捡石挑泥砍树,修补桥路;顺便带上一两头牛,放在身边吃草。夕阳西下了,才扛起工具,牵着牛,慢慢回家。老人们筑的路,就叫“功德路”。

在通往村寨的路上,还常常看见路边建有一些凉亭和水井。那也是老人们建的。这些亭和井也叫“阴功亭”或“阴功井”。

路边的凉亭不大,就五六平方米。有用石砖砌的,也有用木柱、茅草搭的。亭内设有石凳,供路过的人休息用。走远路的人走累了,见有亭子,就坐下来歇一歇,抽口烟,喝口水。若是村里人从远地里砍柴或收割回来,累了,也在亭子里歇一歇才回家。路边有个水池,是村民用竹管从山里引来的,清清的,凉凉的。山水就常年流着,落在水池里,满了,又流向田边。赶路的人,渴了,正好身边没带水,就用手接住竹管的水捧着喝;喝够了,还可以洗把脸,将脚泡在池里,让全身凉个透。顷刻间,一路的疲劳和炎热就没有了。

村里人见凉亭里来人多了,有的就摆上个摊子,卖凉茶、凉粉、甘蔗、粥、烟,煮熟了的玉米、红薯,还有山里的水果。这样的摊点,十里八里就有一个,路过的人,完全不怕被饿着渴着。摆摊的人,一天也有十块八块的收入,油盐钱有了,小孩入学的学费也有了。

入夜,亭子空了。村寨周边黑乎乎的。谈恋爱的年轻人,没什么地方去,就干脆到亭子里坐。两个人先是离得远远的,后来就一点一点地靠近,最后就挨在一起了。这团黑影,到了半夜才消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