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坚很快意识到这是女帝在试探大臣,也是在试探自己的一种谋略。所以,待在京城把一切安顿好,便向女帝上奏自己身体不太好,帝太孙之名号承受不起,望女帝改赐封号。
女帝见到奏册,非常喜庆,便说夏坚为帝太孙实至名归,并下旨让夏坚改姓为李。这一切似乎又让储君之位变得莫测起来。
然而,内阁首辅大臣赵之涣很快就被酷吏诬陷入狱了。
这也是女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材的方式。她广泛征用酷吏,给予了酷吏无尚的权力。以致,酷吏连赵相这一级别的人物都敢抓捕。
当时,一审问,便认罪者按例可得减缓死刑。
酷吏便逼迫赵之涣,让他承认谋反。
赵之涣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夏朝旧臣,甘从诛戮。谋反是实!”
于是,酷吏这才稍微放松了对他的审问。
判官王德寿对赵之涣说:“宰相大人必能减免死罪。我想把杨执柔也牵连进你的案子,可以吗?”
赵之涣问:“怎么牵连他?”
王德寿说:“宰相尚为尚书时,杨执柔任司员外,这样便可以牵连为党了。”
赵之涣愤然:“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赵之涣怎么会干这种事!”
他头撞柱子血流满面,王德寿因害怕而作罢。
认罪以后,狱吏只待择日行刑,看管上不再像之前那么严备。
赵之涣向看守求得笔砚,拆下被头,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冤情,然后将其藏在棉衣中。
他对王德寿说:“天气炎热,劳烦你把棉衣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把里面的丝棉去掉。”
王德寿没有察觉异样,派人把这棉衣送到赵之涣的家中。
赵之涣的儿子赵光远在棉衣中找到了这封书信,带着它上奏朝廷。
武则天召见他,看了书信后质问酷吏。
酷吏谎称:“赵之涣衣冠整洁,吃住方面,我们也没有亏待他。要不是有罪,他有什么理由承认?”
武则天派人去狱中察看,酷吏立即让赵之涣穿戴如常地与使者见面,还令王德寿代赵之涣作了一篇谢死表,由使者进呈给
女帝。
女帝似乎有些不相信,便召见了赵之涣,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谋反?”
赵之涣回答:“我如果不承认,恐怕早就死在皮鞭之下了。”
“既然如此,又为何作谢死表?”
“臣没有作过。”
女帝便把谢死表拿给他看,才知是人代写的。
赵之涣也因此得免死罪,却也被贬为彭泽令。
李平肆屡屡上奏请求诛杀赵之涣。
女帝便说:“朕爱好生憎恶杀,志在恤刑。号令已出,不可更改。”
夏坚等人则知道,赵之涣之所以被贬,乃是举荐自己为帝太孙的缘故。他不免有些担心。
于是,内阁大臣悄悄地派人给他传达口信:“赵相知道自己有此一劫,莫忧之。帝太孙要保重好自己,莫让礼王忧之。”
如此,夏坚便放下心来,继续装病闭门不出,让李家人一时间找不出下手的机会。
很快,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便擢升赵之涣为魏州刺史。
前任刺史害怕贼兵前来攻城,把百姓都驱赶到城内,让他们修缮守城器械。赵之涣上任后将百姓全部放归田地。
他说:“贼兵还在很远的地方,何必惧怕如此?万一贼虏来了,我自有办法应对,不会劳烦百姓的。”
贼虏听说后很快就退兵了,当地百姓对赵之涣十分敬仰,为他立祠祭祀。
不久,赵之涣就转任了幽州都督,女帝赐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袍子上制十二金字,以嘉奖他的忠心。
次年,赵之涣就被征召为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就这样,女帝又把赵之涣拉回了权力的核心。
女帝问他:“赵卿在幽州时,政绩非常出色,我又不得不把你调了回来。只是现在,你还想知道诬陷你的是谁吗?”
赵之涣当即辞谢道:“陛下如果认为我有错,臣就应当改正;陛下如果明晓我并无过错,那是臣的幸运啊。”
“臣不知道诬陷我的人是谁,就还能继续和他们为友。所以,臣请求不知。”
对此,女帝不得不深为叹服。
女帝可谓知人善任。她知道赵之涣有雄才伟
略、对朝廷忠心耿耿,虽有小惩大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