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于维汉传 > §3-5 艰难时世

§3-5 艰难时世

于**教授1978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副校长,1983年又担任校长,到1985年担任名誉校长,大概是他的从教事业的“顶峰”了。他在日本同学对此非常看重,尽管他们中最高的有当到日本国防务厅次长的,但没有一个人当上大学校长。而大学校长在国外是比总统还显赫的职务。但他们不知道,于**担任学校领导时,正是中国清理**废墟艰难地走向新生的非常时期。一位长期埋头科研和医疗的书生,他将面临怎样的考验呀!

在医大采访时,我听到过那个时期这样一些故事:

**中,哈医大的许多教学用房被私人占用了。于**上任之后,亲自带队挨家清理,他敲开紧闭的房门,对占房者严辞相劝,而站在他身后的管事人,却和占房者会心地笑着。

在那严寒的冬季,学校和家属楼的暖器都烧不热,怨声骂声不绝于耳。于校长亲自到锅炉房和工人们一起推煤,他要研究一下,是煤质量不好,是设备陈旧,还是工人没积极性。

在动乱之中,哈医大的一百多亩土地被实力部门无理抢占了。学校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校园边修上了围墙。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占用校园的部门竟派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指挥着推土机推倒了医大二院的南围墙。于校长只身打着雨伞赶到现场。

他大声地说:“先生,这块土地是医大的,不能占用!”

那人问答:“我是同志,不是先生。我在执行上级命令!”

于校长用更大的声音对他说:“这不是同志的行为!你应该立即停止!”

那人不理采。推土机突突地驶过来。

于**就站在推土机前,他没有后退半步!

雨越来越急,伞也挡不住,雨水打在他的脸上又流了下来。

这个事件的亲历者,当时哈医大****程锡绎给我介绍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说,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有两个源头,一是1926年9月由伍连德创办的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另一个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茶柳镇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后来随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发展成中国医科大学。抗战胜利后,这所学校迁到东北,组建了四个分校,一、二分校在黑龙江省鹤岗附近的兴山。东北解放后,把这两个分校和伍连德创办的哈尔滨医专合并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1949年新校舍安排在哈尔滨太平区的文庙一带。后来建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陈庚大将看中了这块地方,经周总理亲自协调,市里又为哈医大确定了哈尔滨西郊的一片荒地,在这里盖了校本部和医大二院,当时还预留了一百多亩地。在**的混乱之机,那个有实力的单位抢占了医大的土地。于校长上任后,就面临这场旷日持久的土地纠纷。我们和他一起毫不退让地开展了收回失地之战。

那是1983年春天的事,那个实力部门派了十几台大铲车突突地开来,然后就把我们的院墙推倒了。我第一次看到于**这样气愤,他站立在推土机前,和那个负责人据理力争。我闻讯也领着没上课的100多名学生赶到现场声援于校长。

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据于**回忆:“当天晚上,我和二院的一位副院长搭火车去了沈阳,翌日下午约见了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司令员。见面后,他听取了我关于土地纠纷的意见,马上找来杨副司令员(他刚由哈尔滨的驻军调来),对他说:‘你快把这件事解决好。’10分钟后,杨副司令员说打完电话,要求当地方面退还土地,修复边墙。李司令还说:‘大家一块吃顿饭,晚车你们就回去吧!’”当时,于**还担任着楚雄考察的总指挥,他是抽空回来处理学校的老大难问题的。而楚雄少儿克山病的防治是***交给***司令员和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的一个任务,于**接受他的命令,担负了这一重任。他没有让李司令失望。本来约定在完成任务后,李司令要为他们庆功,请他们喝茅台酒的,没想到这酒提前喝了,却因为这件不愉快的事件。对此于校长很不安,他说这酒本来应该我请,可李司令员,没有答应。

如果没有***司令员的支持,如果没有于校长和李司令在长期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方面建立的友谊,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当时我们

面临的困难决不止土地纠纷,每一件解决起来都相当困难,一方面因为**中把已有的秩序打乱了,一方面**中把人的思想和道德搞乱了。要重新建立秩序和制度,又重新凝聚人心,于校长和当时的哈医大****,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于校长最大的特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