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首席教学督导徐维廉教授接受我采访时,递上的名片很有趣,那是印制精美的“人生感言”。那上面写着:
“余名维廉取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时年80岁。祖籍山东,挑担闯关东,落脚在牡丹江畔宁安古城。出生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子丹送别荆轲的河北易州。”
“我的感悟是做一名教师应力求达到如下境界:看得多,所以不惑;学得深,所以不罔;做得实,所以不浮;站得高,所以不傲;行得正,所以不惧;育得才,所以不悔。安贫乐道,晧首穷经,若学生超过自己,则快慰大矣。”
这位一生为教、颇有见地的教育家,说起于**先生,他谦恭地说,我是1948年6月参军进入中国医大的,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一期,当时虽然没有直接听过于先生的课,但他也是我尊敬的老师。于先生毕业于医学名校,外语好,又仪表堂堂,在我们这批军旅学子中很有威望。真正和于**接触是在经历了**中的三年干校劳动和三年大兴安岭的插队落户回到学校之后,那时他已担任哈医大的副校长了,我在医学基础部当主任,是他名副其实的下级。与于校长共事,令我难忘的有“三次夜访”和“两次报告”。
第一次夜访是在1983年春天,刚开学不几天。于**给徐维廉打电话说,晚上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大约晚6点,徐主任到了于校长的办公室。于**说,老徐跟我走一趟。咱们看一看,有多少老师在挑灯夜战。当时的背景是,人们刚从**的阴影中走出来,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大学的教学工作有所恢复,但科研工作还动作不大。做为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他非常着急。徐维廉在夜色中,领着于校长走了四个教学楼的十五个教研室,遗憾的是,多数的教研室是漆黑一片。还好,他们看到了正在做试验的李璞教授、程志平教授。于校长和他们握手问侯,仔细地听取了他们对实验内容的介绍。
在回来的路上,于校长心情很沉重,他说:“看来,在我们学校知识分子的科研之风还没有兴起来呀!”
徐维廉说,真正科学家当校长的,在哈医大于**是第一位。他明白做为一所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培养出一批有建树的科学家,并为国家的科研工作有所作为,才能真正成为一所名校。当时,大家的认识和行动,与这位心中有一团火一样激情的校长差距很大。大概这次夜访之后,坚定了他全力抓好科研,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决心。他率先垂范地从抓克山病和其他地方病的研究入手,就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工作,晚上我们有事找他,只要到实验室就能见到正在工作的他。从于**当校长到现在的杨宝峰院士当校长,哈医大的科研工作从小到大,从艰苦创业到走向辉煌。而于**、王文余、王吾如、刘志诚、李璞、李健群、郑方、杨健伯、韩向阳、程志平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十大科学家”队伍的形成,是哈尔滨医科大医大学名校的标志。人们永远忘不了,于**最初的“引擎”作用。
第二次夜访是在1983年秋冬之交,那时,于**已经担任了校长职务。徐维廉说,那次也是晚上六点多钟,他说,老徐,今天晚上,我们俩看看学生自习的情况。那天晚上,我领着他走了当时设在主楼的图书馆,和各个教学楼的六七个教室。每到一处,于校长都站在前面轻声地说:“可能有的同学不认识我,我就是于**,是你们的校长。今天来看看你们自习的情况。请一年级的同学举手!请二年级的举手!请三年级的同学举手!”他清点每一学年参加自习同学的人数。他说,看来一年级的学生最多,二年级的次之,三年级的最少。
“同学们,你们能到大学来学习是非常不容易。恢复高考,是***结束**的重要举措,你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要珍惜光阴,珍惜机会呀!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你们啊!咱们哈医大的希望也在你们啊!”
徐先生回忆说,当时于校长讲的很动情。在场
的这些学生是**后恢复高考后,考入医大的。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提出要“为振兴中华读书”,正激励着这些新时代的学子。哈医大的学生是有刻苦学习的传统的,于校长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提高,特别是高年级参加自习的不如低年级的,要引起注意。当时于校长对我说,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校的工作是以教育学生为中心,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老师更热爱教育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