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高,宜其诗之无俗韵也。
△《双溪集》二十七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王炎撰。炎字晦叔,婺源人。乾道五年进士。官至军器少监。与淳熙中观文殿大学士王炎名姓偶同,非一人也。所著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论语》《孝经》《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考工记乡饮酒义》、《诸经考疑》、《编年通纪》、《纪年提要》、《天对解》、《韩柳辨证》、《伤寒论》,总题曰《双溪类稿》。今已无传。惟诗文集仅存。世所行者凡二本。一本为康熙中其族孙祺等所刊,凡十二卷。一即此本,乃明万历丙申尚宝司丞王鏻得沈一贯家旧本为校正开雕者也。凡赋、乐府一卷,诗、词九卷,文十七卷。炎初与朱子相契。朱子集中《和炎寄弟诗》有“只今心事同千里,静对箪瓢独喟然”之句。炎亦多与朱子往还之作,其交谊颇笃。及朱子为待制,侍经筵,宁宗方谅闇,择日开讲。炎贻书朱子,论其非礼,而朱子集中无答书。盖是时韩侂胄、赵汝愚衅隙方开,汝愚援道学诸人以自助。
(语详《齐东野语》。)侂胄之党,眈眈侧目。朱子急欲宁宗亲近士大夫,故不拘丧礼,汲汲以讲学为先,实一时权宜之计。迨一经攻驳,难以置词,遂付之於不论。岂非所持者正,虽朱子亦不能与之争欤?其诗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柢。
程敏政辑《新安文献志》,所采最多。其所未采诸篇,议论醇正,引据典确者,尚不可悉数。盖学有本原,则词无鄙诞。较以语录为诗文者,固有蹈空、徵实之别矣。
△《止堂集》二十卷(永乐**本)
宋彭龟年撰。龟年字子寿,清江人。乾道五年进士。历官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迁湖北安抚使,坐事落职。寻复官,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事迹具《宋史》本传。龟年官右史时,面折廷诤,劘切人主,有古直臣之风。集中所存奏疏、劄子尚五十五篇,敷陈明确,多关於国家大计。其论光宗不朝重华宫,疏凡三四上。至於伏地叩额,血渍甃甓,光宗亦为之感动。又尝事宁宗於藩邸,有旧学之恩。即位后数进谠言,拳拳恳到。因风雷示变,极陈小人之窃权。及朱子以论韩侂胄被绌,龟年又上疏请与同斥。今诸疏并在集中,其严气正性,凛然犹可想见。史称其学识正大,议论简直,善恶是非,辨析甚严。故生平虽不以文章名,而恳恻之忱与刚劲之气,浩然直达,语不求工而自工。固非鞶帨为文者所得絜其长短也。《宋史艺文志》载其集四十七卷,世久失传。今从《永乐**》所载,益以《历代名臣奏议》所录,共得文二百二十三首、诗二百二十首。依类编次,釐为二十卷。虽得诸残阙之馀,而其一生建白,史所未尽载者,已略具於是。传龟年之文,益足传龟年之人矣。
△《缘督集》二十卷(永乐**本)
宋曾丰撰。丰字幼度,乐安人。乾道五年进士。官至知德庆府事。真德秀幼尝受学於丰,及执政,奏取其集入《崇文四部》。当时尝版行於世。岁久不传。
元元统间,丰五世孙德安购其遗集,得四十卷,翰林学士虞集为之叙。谓其气刚而义严,辞直而理胜,有得於《易》之奇、《诗》之葩。其文今见《道园学古录》中。然当时欲授梓不果。至明嘉靖间,詹事讲始选录十有二卷,刻於宣城。卷末有万锜后序,称摘其尤者存之。今观所分诸体,如五言排律类中惟有排律一二首,馀皆五言古诗。七言排律类中皆七言古诗,无一首为律。是古今体且不能辨,其去取乖谬,大概可知。盖事讲从罗洪先游,日以讨论心学为事。文章一道,非所深研。遂使丰之菁华,反因此选而散佚,殊堪惋惜。惟《永乐**》编自明初,尚见丰之原集。其所收录,较刊本多至数倍。今据以增补,乃裒然几还旧观。佚而复存,亦云幸矣。丰仕迹不显,颇以著述自负。集中如《六经论》之类,根柢深邃,得马、郑诸儒所未发。其他诗文,虽间有好奇之癖,要皆有物之言,非肤浅者所可企及。亦南宋一作者也。丰晚年筑室,自号曰撙斋。故是编一名《撙斋集》,见於《宋史艺文志》。今从虞集所序,仍以《缘督》为名。集序称凡四十卷,而《宋志》乃作十四卷,盖刊刻传写,误倒其文。今原目不可复睹,谨据所存各体,以类区分,共
釐为二十卷。
△《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附《语录》四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宋陆九渊撰。九渊字子静,金谿人。乾道八年进士。绍熙初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卒於官。事迹具《宋史》本传。据九渊年谱,集为其子持之所编,其门人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