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谓“公入朝不屈,称前正奉大夫。”考梦炎以德祐二年降元,特为世祖所鄙,又曾劝杀文天祥,安得有入朝不屈之事?《梦斗集》中又有《南园歌》,为吴潜窜循州而作。诗末附数语云:“履翁再相,力言奸邪误国数事,理皇竟不能平。
会似道以江上肃清之报,径达禁中,上遂罢潜相。明日乃以似道奏付外。”考《宋史》,似道江上肃清之奏在理宗景定元年三月乙酉之前,吴潜之罢在是年四月己酉。若如梦斗言,是於己酉之明日始以似道奏付外,则上距四月乙酉前将及一月。是时朝野方以荆、鄂为奇功,乃捷书到禁中,一月始布於外,与情势尤有未合。或其后人掇拾遗稿,不免以赝本窜入,未及致详耶。又《杏山摭稿》数条,乃后人所集梦斗讲学之语,原附集末,今亦仍之焉。
△《秋堂集》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柴望撰。望有《丙丁龟鉴》,已著录。其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诸编,俱佚不存。此本乃后人杂裒而成。诗末尚有《道州台衣集序》。
其《梦傅说》以下十一绝,疑即《咏史诗》中之作也。望以淳祐丙午上《丙丁龟鉴》得名。然应诏上书,但当指陈人事,论朝政之是非,乃牵引谶纬,以值岁干支推衍祸福,穿凿附会,迂诞支离。其心虽出於忠诚,其言则涉於妖妄。乃出狱归里,士大夫至祖道**门外,赋诗感慨,倾动一时。王应麟《困学纪闻》尚载其表中之语,以为佳话。宋末士气之浮嚣,於是为极。已别存其目,纠正於本条之下。至其人,则宋亡以后,遁迹深山,至元十七年乃卒。翛然高节,追步东篱。
其诗虽格近晚唐,未为高迈,而黍离麦秀,寓痛至深,骚屑哀音,特为凄动,亦可与谢翱诸人并传不朽。故残章断简,犹能流播至今也。
△《蛟峰文集》八卷、《外集》四卷(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宋方逢辰撰。逢辰初名梦魁,字君锡,淳安人。登淳祐十年进士第一。理宗改赐今名。官至吏部侍郎,以母忧归。德祐初,徵拜礼部尚书。会父疾,未赴。
宋亡,元世祖诏御史中丞崔彧起之於家,以疾坚辞不出。至正间修《宋史》,有司不得其事状,故不为立传。惟《黄溍集》中有所作《逢辰墓表》,尚略见其始末。明邵经邦作《弘简录》,始为补传,然亦据溍所述,不能有所增益也。
是集乃其五世从孙蒙城知县渊等所辑。《正集》八卷,前七卷为逢辰诗文,末一卷附以其弟逢振所作。逢振字君玉,景定中登进士,官至太府寺簿,亦国亡之后抗节不仕者也。《外集》四卷,则其七世从孙玉山知县中所续辑,凡逢辰历官诰敕及酬赠诗文皆在焉。逢辰当丁大全、贾似道柄国之时,皆能力抗其锋,持正不屈。其提点川东刑狱及为江西转运副使,政绩亦俱有可观。惜其遗篇散佚,所录奏劄惟宝祐三年《请除内竖》一疏尚存。馀若《论雷变》、《论边备》、《论吴潜去位》、《贾似道匿败》诸劄子,皆平生建白之最著者。《墓表》略见大概,而悉不载於集中。其所掇拾,大抵案牍简札之文为多,而策问一首至并考官评语载之。盖散佚之馀,区区搜辑而成,故不免识小而遗其大矣。
△《秋声集》六卷(永乐**本)
宋卫宗武撰。宗武字淇父,自号九山,华亭人。淳祐间历官尚书郎,出知常州。罢归闲居三十馀载,以诗文自娱。据至元甲午张之翰所作集《序》,称九山墓宿草已六白,则宗武实卒於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在宋亡后十年。故焦竑《国史经籍志》载《秋声集》八卷,列入元人。然宗武实未仕元,仍当从陶潜书晋例也。
集久失传,今从《永乐**》中采辑编次,得诗词四卷,序记、志铭一卷,杂著一卷,以略存其概。华亭卫氏,自礼部侍郎肤敏后,资政殿学士泾、直宝谟阁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宗武世系虽无考,而《张之翰序》称为乔木世臣后,则当为泾、湜之裔。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其诗文根柢差薄,骨格亦未坚緻。盖末造风会之所趋,其事与国运相随,非作者所能自主。至於《咏荀彧》一诗,称其徒抱忠贞,遗恨千古,其学识亦有所未逮。然核其全集,大都气韵冲澹,有萧然自得之趣。盖胸襟既别,神致自殊,品究在《江湖》诸集上。且眷怀故国,匿迹穷居,其志节深有足取,而《宋遗民录》诸书乃竟脱漏其姓名。
录存是集,以发潜德之光,亦足见圣朝表章幽隐,砥砺风教之义也。
△《牟氏陵阳集》二十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牟巘撰。巘字献之,湖州人。父子才,理宗朝官端明殿